唐山谋变:重筑大钢铁、大制造、大化工新产业蓝图
《支点》记者 袁阳平
本月初,一辆新型动车组在北车集团位于唐山的生产车间下线。
从曹妃甸港口外籍货轮里的一粒粒矿砂,到进入唐钢公司锅炉,再浇筑成部分部件,直至新型动车组的成型,仅需要3个月时间,这就是“唐山制造”的速度。
37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7.8级大地震,把唐山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的沿海工业城市夷为一片废墟。
37年后,唐山告别过去因煤而建、因钢而兴的单一重化工业之城,大力实施“多极增长”战略,开始向北部动车城,南部曹妃甸挺进,重筑起大钢铁、大制造、大化工的“三足鼎立”新产业蓝图。
是什么铸成了唐山制造的速度?《支点》记者赶赴唐山曹妃甸新区、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唐山丰润区中国动车城等唐山产业聚集区,试图揭开这个业界关注的“谜底”。
唐钢新生
唐山是以煤矿为中心的煤都,又是以钢而闻名全国的钢城。
煤都的历史早在清末唐(山)胥(各庄)铁路的修建。该铁路以采用英国铁路标准建设,借用外资,直到1888年全线(天津至唐山)建成通车。这条铁路的修建,打开了当地开滦煤矿向外运输的通道。
十九世纪末,在“自强求富”的时代口号下,“洋务派”在唐山大炼钢铁,清东陵附近的这片开发禁区开始与清末另一工业重镇武汉齐名,形成“北唐山南武汉”的格局。但1976年的那场“大地震”,重创了唐山经济。震后,唐山依托旧有的工业体系和当地开滦煤矿资源,重走因钢而兴的重化工业老路。
“全国钢铁看河北,河北钢铁看唐山。”但世界许多城市如日本北九州、英国伯明翰等已用发展的瓶颈告诉唐山,依靠单一产业支撑的工业体系无法走得更远。
随着2005年以来唐山市大力实施产业结构的调整,唐山钢铁产业占GDP比重,已经由2005年最高的70%下降到眼下不足1/3,而且唐山“傻大黑粗”的大帽已然脱下。其中2009年精品钢比重达55%之多,并计划至2015年达到60%以上。
为此唐山经历了一段阵痛期。仅在2011年,唐山淘汰落后炼铁163万吨、炼钢1032万吨、焦炭145万吨、水泥熟料10万吨、水泥2215万吨、造纸40.8万吨。
唐山也因淘汰落后产能影响GDP176亿元、财政收入22亿元。
由此而引发的产品结构变化是明显的。2009年末,唐钢两个产品获得长城汽车生产用基本材料认可证书,成为河北省内首家汽车钢板供货商,正式进军整车制造领域。据唐山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唐山市实现生产总值5442.41亿元,较5年前翻了一倍多。
短短5年,唐山已从粗钢大市转型升级成精品钢强市。2012年唐山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围绕打造精品钢材基地,实施“钢铁行业优化提升工程”和“钢铁效益倍增计划”,严控钢铁产能总量,加快钢铁产业改造升级和整合重组,加大特种钢、专用钢等新产品开发力度,推进钢铁产业向精深加工和产业链高端发展,经过三至五年努力实现钢铁效益翻番。
唐钢之变,不过是近年来唐山钢铁产业“转变发展方式”奏鸣曲中的一段旋律而已。
唐山市经济增长由“一钢独大”向由钢铁、装备制造、化工构成的“三足鼎立”模式转型,继而要打造“多极增长方式”。
留住产业之魂
“因钢而兴”是唐山人的骄傲,也是唐山的产业之“魂”。抛去钢铁,唐山的产业之路该何去何从?
1月中下旬,记者走进唐山(丰润)动车城,北车集团唐车公司车间内,多列动车组外壳整齐排列,工人们正忙碌着拼接各类机车零(部)件。2008年,在武广高铁还未通车前,国产时速350公里的“和谐号”动车组在该公司下线。
以动车组为主的先进装备制造,被视为取代钢铁成为唐山第一产业的“潜力股”。
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2年的短短三年时间,引领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唐山丰润区中国动车城已有14个项目建成投产,年实现财政收入8.6亿元。
唐山市动车城负责人介绍,动车项目被视为唐山市从钢铁大市向装备制造业大市进行转型的关键,以动车制造的项目来带动唐山钢铁业生产更多高附加值的钢材,也是唐山打造新增长极、摆脱严重依赖钢铁产业的经济转型战略规划之一。
“整个动车城拟入驻项目已高达52个,总投资118.98亿元。”动车城管委会提供的资料显示,“动车城”划分出几大区域,比如碳钢区,将专门用来发展极有市场前景的碳钢车,包括动车、低速轨道车和低速磁悬浮列车。
仅项目投资就多达上百亿,更不谈配套设施建设款,这些钱如何筹来?该管委会人士称,通过财税分享等创新机制,动车城逐步完善了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不断吸引大批该项目配套公司落户,现代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开始在这里初具规模。
“到2015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达到470亿元,年均增长22%以上,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以上。这比2009年装备业的数据,翻了近4倍。”在《唐山市装备制造业产业链规划》如此明确。
“将唐山出产的钢材一半就地消化,是我们的目标。”该管委会负责人称,唐山需要较长产业链式的发展,并促进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由小而多转向大而强。
如今,唐山已有堪称国内领先的装备制造业,飞速发展的现代物流和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兴起的临港经济。
曹妃甸隆起
北有动车城,南有曹妃甸。北部集聚区的“主战场”在迁安,而南部沿海的战略节点则是曹妃甸新区。
唐山曹妃甸毗邻京津唐大都市群,又名“渤海明珠”,距唐山市中心区80公里,距北京220公里,距天津120公里。
遗憾的是,虽然区域地位优越,但是直到1985年,该片古老的沙岛才在一次沿海港址普查中被发现为“中国沿海少有的能停靠二十五吨级以上远洋巨轮的钻石级天然不冻良港”。
震后的唐山财力一度匮乏,曹妃甸的发展停止了前行的脚步。
今非昔比。1月25日,《支点》记者驾车驰骋双线八车道的曹妃甸通岛公路,走进曹妃甸一期港砂石码头。
这里,巴拿马籍18万吨矿砂船“新深海”号正靠泊在岸,6台如巨人般的桥式卸船机紧张地忙碌着。
一只巨大的“抓斗”伸向船体,抓起矿砂,放在每小时运量达7500吨的皮带上。6公里之外的首钢京唐公司厂区正等着它下肚。该公司是北京与唐山跨区域合作的典范。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曾参与多个京津都市圈课题调研。他认为,在华北地区,钢铁企业众多,布局分散。“首钢搬迁调整,可以促进华北地区钢铁布局调整,为我国中心城市钢铁企业搬迁调整提供了经验。”
唐山开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推动以曹妃甸为龙头的唐山沿海地区开发建设,其中至2011年曹妃甸全区累计完成投资2052亿元,将构造新的区域优势,开辟新的产业空间,促进沿海经济隆起带快速崛起。
曹妃甸的隆起,让唐山产业向南部沿海和北部资源聚集区有序转移,并推进以唐钢、首钢京唐、渤海、长城钢铁集团为龙头的企业整合重组,2015年全市70%的总产能将集中到四大集团。
“转行”升级,筑港出海。2012年唐山曹妃甸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56亿元,同比增长10.5%。
前港后厂
孙中山先生曾在《建国方略》中形容曹妃甸为世界“最深不冻良港”,并预言可建成“使之与纽约等大”的“北方大港”。
按照唐山市最新规划,建成与纽约等大的港口,已成为曹妃甸追逐的新目标。
一个关于“前港后厂”大化工产业的均衡体系开始凸显,曹妃甸在整个京津冀区域发酵开来。
在唐山三友集团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了一张循环经济示意图。该示意图基本上涵盖了三友集团主辅业16个大小单位的产业链关系,以及集团所有装置产生的液体和固体废物怎样被有效利用的过程。这张图上的指示箭头多达三十多个,分为绿、红、蓝、黑四种颜色,各有所指,一目了然。
曹妃甸区委负责人举例称,把港区内钢厂如首钢产生的余热都用来对海水进行加温、蒸馏,产生的浓缩盐水规模非常庞大。按照每年4亿吨的输送任务,南堡盐场每年将产生700万吨的盐。但还是远远“不够”。南堡开发区内的三友集团年生产纯碱210万吨,每年仅能吃掉南堡盐场180万吨的盐产量。
早在10年前,三友集团就主动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以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开启了盐化工企业的循环经济之路。
“我们希望以三友为基础的纯碱产能在2015年达到300万吨,并依托三友副产品,顺着氯碱主业链分别向上、向下延伸,打造闭路循环的生产链条。”曹妃甸区委上述人士说。
推动区域合作
10年时间,从仅足球场大的“小沙岛”化身为一个世界级的亿吨大港,曹妃甸的巨大潜力开始支配京津冀。
据统计,仅华北地区的钢产量便占到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而且,这些钢铁企业吃进口矿已成定局。“曹妃甸可以有效缓解能源、原材料危机,并对华北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有力支撑。”魏后凯称。
他看好曹妃甸对京津冀区域合作的推动作用,认为曹妃甸未来发展更多的应在重化工、钢铁、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它是拉动京津冀地区一个重要的增长极。
按魏后凯阐述,曹妃甸的建设,为京津向外转移扩散传统产业搭建了平台,使三方的产业结构从同质化演变成互补型,并将由此衍生出一个坚固的利益共同体。
从长远看,原油、电力的紧张仍是制约该地区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曹妃甸矿石码头、原油码头等的建设,使其具备港口的吞吐功能之外,又增添一个新的角色:能源、原材料基地。
上述人士指出,曹妃甸破解了跨区域合作项目资源调配难题,为区域统筹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来源《支点》杂志)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