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亟须培养新型社区人才
2013年04月17日13: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变村庄为社区,变传统农民为社区居民。政府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了公共资源的有效共享。然而,新型农村社区服务、管理方面的人才短缺问题也随之凸显,并成为制约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村庄”变“社区”,人才短缺问题凸显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长岗社区地处城乡接合部,社区居民1699人。全国人大代表、长岗社区居委会主任夏玉发告诉半月谈记者,2008年6月长岗已由原先的村庄改为社区,但人员配备还没有和城市社区接轨,依旧按照村民自治组织法进行换届、选举。
“尽管现在提倡管理人才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但按照以往的选举模式选出来的干部大都年纪偏大,很难选到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年轻人。”夏玉发介绍,目前长岗社区管理人员编制数为5人,包括社区主任、计生专干、民兵营长等,年纪较大,学历偏低,很难满足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需求。
夏玉发告诉记者:“原先我们村干部承担的主要职责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那是咱的老本行,改为社区以后,还得肩负社区文明创建、公用服务保障等一系列工作,一时间很难适应,需要有专门的管理人才。”
改为社区后,长岗居委会成立了长岗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民政、计生、户籍、医保等所有公共服务都在中心的一楼大厅进行办理。“包括我在内的5个干部都在前台工作,有时忙不过来了,连司机也要到前台来帮忙。”夏玉发告诉记者,随着社区服务功能逐步增多,按照他们的人口比例,至少要增加到9至11人,才能够满足日常社区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
因地按需培养新型农村社区应用型人才
“去年,教育部颁布了调整后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在全部92类506种专业中,直接涉及新型农村社区的专业数目寥寥无几。”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张全国认为,教育行政部门应鼓励高等学校自主设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管理、服务专业。
据了解,河南农业大学为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关人才的需求,在河南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11年在许昌校区开办应用技术学院,开设6~8个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紧密结合的本科专业或专业方向,包括农村社区规划与建设、农村社区管理、农业资源与经济、农村能源工程、农村环境治理、农产品加工工程等,着重培养能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从事规划、设计、建设和从事管理、服务的应用型人才。“2012年秋季,我们6个本科专业首批招收540名学生,这是个良好的开端。”张全国说。
张全国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审批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计划时,可给予更多的自主权。鼓励高等学校依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际需求,自主设置相关或相近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因时因地按需招生,努力提高培养质量。同时,可以结合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推进多种形式办学和教学改革。
增加应用型岗位设置,确保人才留得下、干得好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铜陵市市长侯淅珉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要从教育部门培育应用型人才着手,又要从政府部门增加应用型岗位着眼,才能真正解决城镇化建设的问题。
“当前形势下,就业难的社会现象一时难以得到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困扰高等教育和社会各界的一大难题。”侯淅珉表示,在这种背景下,高等学校培养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用型人才如何顺利获得农村基层就业岗位,是未来地方政府部门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考验其施政思维和行政能力的重要命题,需要国家在岗位编制的职数上予以倾斜。
侯淅珉建议,可以在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和建设前景较好、任务较重的省份先行先试,开辟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关专业毕业生进入社区行政和事业人员编制序列的绿色通道。参照大学生村官有关政策,在规划和安排农村基层行政和事业编制时,给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专业岗位一定的优惠条件。
“国家应当为这部分应用型人才创造事业平台、扩大就业机会。同时,规范考核机制、健全选拔程序,从而确保应用型人才下得去、干得好、待得住、流得动,并形成长效机制。”夏玉发表示,这样既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困难,又能实现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际需求的有效接轨,一举两得。(《半月谈内部版》2013年第4期,记者 刘美子 李亚楠) 来源半月谈)
");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