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大集合”下月起停发
2013年05月30日03:35
来源:第一财经网站
对于受到严格管制多年的证券公司而言,放松管制应当是件好事情。但也有的时候用一刀切的方式告别新旧两种体制,反而让行业产生了困惑。当下证券公司开展公募基金业务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按照新的《基金法》,证券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在6月1日之后将可以申请开展公募基金业务。部分保险资管公司和私募机构对此跃跃欲试,然而证券公司却有点无所适从。因为在获取公募基金业务之前,证券公司必须放弃原有资产管理业务条线中的大集合产品。
没有了大集合产品对部分中小券商是致命的,因为它们还达不到开展公募基金业务的门槛。即使一些大型券商也对此抱有微词,因为现有公司运营架构必须进行很大的调整才能满足公募基金的监管要求。更重要的是,大集合在现有的资管业务生态中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一律转为公募后将在客户定位方面产生很大的不确定性。
5月大集合末班车
近年来,证监会一直在市场化改革之路上摸索。不过,此次券商大集合“强制死亡”颇具行政干预的色彩,让人想起了楼市调控的“国五条”。
楼市“国五条”一出,各地房地产登记中心挤破门。大集合停发之前的一个月间,各家证券公司也纷纷抢搭末班车。
“现在证券业协会已经明确5月31日之后发成立公告的大集合产品将不予备案,6月5日关闭备案窗口。”一家小型券商的资产管理部门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
6月1日之后,券商已有的大集合产品能够继续存续到期。因此不少券商抢在这之前发行集合产品。整个5月间证券公司发行了超过350只集合理财产品,不过很大一部分还处在推广期,这些产品将很难及时完成备案。
去年,证监会将大集合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证券公司可以先对产品进行推广,资金募集完毕、产品成立之后再向证券业协会备案。如果证券业协会拒绝备案,产品也就无法在交易所和登记结算公司开户,进而无法进行投资。
大集合产品在券商资管业务线中最接近于公募基金,但也与公募基金有着明显的区别。大集合的投资者数量少,单个投资者的投资额较大,募集更容易。更重要的是目前公募基金仍然实行审批制,而实行备案制的大集合显然更灵活。
一些中小型证券公司将大集合视作切入资产管理市场的“入门作业”,因为它一方面门槛低,另一方面又有一定的投资者覆盖面,能够帮助公司打品牌。
相比之下,公募基金的门槛却高很多。开展此项业务的机构必须有3年以上的证券资产管理经验,管理规模不低于200亿元,对于证券公司,还要求其最近一个季度末净资本不低于10亿元。这些要求将把不少小券商挡在该项业务门外。
“我们今后只能专注于限定性产品(小集合)和定向产品了。”上述小券商人士说。这两类产品是完全意义上的私募产品,目前更多被用来开展类信托业务,以及与银行合作的通道业务。
组织架构难题
证监会鼓励证券公司等机构开展公募基金业务的出发点,是“丰富机构投资者队伍、完善市场结构、促进行业竞争,打造一个强大的财富管理行业”。
问题是,公募基金行业目前已经存在严重的产品同质化,简单地引入其他类型机构是否能改变这一局面,尚存疑问。
至少对于证券公司而言,它们现在脑子里还顾不上如何在公募基金市场杀出一条血路,单是组织架构问题已经让人手忙脚乱公募业务与原有的资产管理业务,以及基金子公司之间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按照监管层的意图,为了防止利益冲突,证券公司在开展公募业务时必须做到人员隔离。公募基金业务或者是由母公司的一级部门来开展,或者是下挂到资产管理子公司。
那些拥有基金公司的券商更加头痛。原本母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与基金公司有明显的差异,现在资产管理子公司有了公募基金业务之后,与旗下的基金公司之间就构成了同业竞争。
“麻烦事情还在后头。证监会还鼓励基金公司发行上市,真到了报材料的那一天,是不是又要为了解决同业竞争问题,而与母公司的资产管理子公司重新整合呢?”一位投行人士对记者说。
作者:蒋飞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