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5月抢卖集合理财产品,单月发行量达298只,创历史新高 从6月1日开始,公募基金业务牌照的大门将向券商敞开。消息人士透露,证监会在停止受理券商大集合理财产品(下称“大集合”)新产品备案之后,再次口头通知,叫停券商大集合的持续营销,大集合将逐渐退出历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史舞台。
一般而言,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按照规模和认购起点可以分为大集合理财产品和小集合理财产品。大集合理财产品的特点是规模大,一般在5亿元至10亿元,由基金经理负责运作,认购起点是5万元至10万元,为“类公募”产品;小集合理财产品的特点是规模小,灵活运作。一般几千万就可运作,但认购起点一般在100万元以上,为“类私募”产品。
所谓持续营销,是指公募基金、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已过了发行期,再度打开进行继续销售。
目前,中国证监会尚未公布对券商大集合的处理细则,但监管层支持券商持续创新、做大做强的主旨并未发生变化。
“昨天证监会召集了券商高层去座谈,讨论的便是券商如何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做大做强、推动资管等业务创新的事。”一消息人士说道,“而IPO何时开闸根本尚未有时间表。”
百余只新产品面临新政 6月1日,新基金法将正式实施,随着一系列配套规则发布,券商将可在新规实施后申请公募牌照,类公募的券商大集合产品逐渐失去存在基础,监管已着手做先期准备。
“证监会已有口头通知,确定在6月1日后已成立的大集合将不能再进行持续营销。”一券商资管部人士说道。也就是说,在6月1日前存续期内的大集合计划,只能赎回不能再申购。
但值得关注的是,截至昨日,5月份新发的近300只产品中,仅有约139只产品成立完毕,剩下的产品仍处在推广期,其中不乏大集合产品。对于这些尚未成立的大集合产品在6月1日之后该如何处理?证监会尚未明确。
券商抢卖集合产品 事实上,在公募牌照尚未获得、大集合暂停新品备案和持续营销之前,券商抢发集合理财产品,今年前5个月的新发产品数量超过了历史总和。
5月23日,
广发证券一口气发了广发金管家法宝量化多策略、广发全球稳定收益债券和广发金管家消费精选这三只大集合产品,覆盖量化、固定收益和权益类类领域,并表示“亏损不收管理费”。
而这仅仅是券商近期疯狂抢夺集合理财计划的一个缩影。
Wind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券商新成立的资产管理产品共计743只;而自2005年券商资管产品发行以来,至2012年底8年内合计新发产品数量不过528只。
今年1至4月,资管月度新成立产品分别达到98只、62只、135只、150只。进入离公募基金业务开闸一个月倒计时的5月份,月度新成立产品直线飙升至298只。2012年全年的新发产品也不过224只。
其中,股票型产品1只、混合型产品59只、债券型产品187只、货币型17只。其中,债券型产品依然为主流发行品种,发行份额111.14亿份,占总发行量的六成份额。
“如果不是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在5月份停掉了券商资管的新开账户,这个数量还要庞大。”一南方中小型券商资管人士说道。其中,
海通证券旗下的资产管理子公司在5月份一共发行了37只集合理财计划。
然而在新成立产品井喷的同时,发行份额却极度萎缩,仅有186.24亿份;平均发行份额1.76亿份,仅略高于2010年2月份的水平。
冲规模为公募做准备 显而易见,券商们在争分夺秒地扩大旗下产品数量,而非市场规模。一券商资管子公司人士用“壳资源”来形容这种发行现象。
自去年10月份,券商集合理财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后,产品发行便进入井喷阶段。但这还远远不及券商们在公募开闸、大集合审批停止前的集体突围。
多名券商资管人士表示,因细则不明晰,现在只能最大限度地备案、多发行。至于成立规模,并不是主要考虑的因素。
券商疯狂“备壳”主要基于三方面考量。首先,在大集合于6月1日停止新发后,券商并不能同日就可申请公募牌照,还要待证监会出台若干细则才能正式受理券商的申请;从正式受理到审核再到发牌,仍需要时间,“我们现在乐观估计都是在今年四季度能看到第一只券商系的公募基金。”一业内资管业务排名靠前的券商人士说道。在这段新产品的“真空期”内,券商们就要靠已发行的产品过日子。
其次,由于公募牌照对券商有“20亿元集合管理规模”或“200亿元资产管理规模”的门槛要求,一些中小券商为了达到这个门槛,在大集合停发之前冲规模发行。
最后,相比公募基金只能收管理费、管理人不能有业绩提成的规定,券商大集合虽然“类公募”,但投资主办人(相当于基金经理)可以根据业绩情况提成,这对于一些优秀的投资主办人,其激励作用和吸引力无疑更大。
作者:忻尚伦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