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倒卖玉米淘来第一笔资金
1983年5月7日,在王石的生命中是一个重要的标记。这一天,他乘广深铁路抵达深圳。当他看到一个巨大的建设工地般的深圳,"兴奋、狂喜、恐惧的感觉一股脑涌了上来,手心汗津津的",强烈地意识到这块尘土飞扬的土地孕育着巨大的机会。
一天,王石去蛇口的路上,看见高高耸立着几个白铁皮金属罐,那里面储藏着玉米。美国大陆谷物公司与深圳养鸡公司合资的饲料生产企业——正大康地,需要大量的玉米。广东不产玉米啊,经打听,玉米来自美国、泰国和中国东北。其中来自东北的玉米却不是直接从东北运来的,因为解决不了运输。
神秘的命运开始造化王石了。他找到正大康地,说他能解决运输,他可以组织运玉米,"你们要不要?""要!马上就可以签合同!"不过,王石还并不知道东北和深圳之间的运输情况,是巨大的诱惑使他硬着头皮往前闯。经过两三通打问,确定了广州海运局的海运。于是,玉米生意开始了。
吴亚军:从记者到女首富
吴亚军至少在出身上并没有显赫的背景。1964年,她出生于距离重庆五十多公里的合川县,这里因古代战场"钓鱼岛"而闻名。1980年,她考入西安工业大学,学的是航海工程专业,对鱼雷控制系统颇有研究。
20岁大学毕业后,吴亚军进入一家国营仪表厂做技术人员,一干便是4年。直到1988年进入《中国市容报》做记者。一位与吴亚军同在这一报社待过的人称,吴在做记者和编辑期间并没有太出众的表现,未曾引起同事们的关注。但也许是在媒体历练过的原因,吴亚军口才甚佳,爱读书。一位熟悉她的朋友称,吴亚军从小喜欢看书,"中学时期常在课堂上偷偷看小说,只是由于成绩优秀,老师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1988至1993年间,吴亚军在《中国市容报》当记者及编辑,其后创办重庆佳辰经济文化发展公司。199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吴亚军通过招标,拿下重庆"小康住宅示范工程"的开发权,开始了她的首个房地产项目的开发,这就是后来的龙湖花园南苑项目。后来,吴亚军与中建科产业合资成立重庆中建科置业,新公司确立以房地产为核心的发展战略,把住宅开发作为主要发展方向,重庆中建科置业后更名为重庆龙湖地产。
张宝全:从木匠到房地产富豪
今典集团董事长张宝全军人出身,90年代初期创办今典集团,从此发迹。张宝全从事过很多职业,下过乡、当过木匠等等。1976年底,他参军入伍,1984年任战地记者随部队上过老山前线,1988年转业后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92年他来到深圳,后来又到了海南,在这里,张宝全得到某金融企业的赏识,他也因此创建了房地产公司和海运公司,并通过海运挖到自己第一桶金。
张宝全号称京城里书法写得最好的地产老总,是中国作协、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但他父亲是江轮船长,母亲是普通工人,家有兄弟姐妹6人,在他的成长环境里,很难发现商人或文人的早期教育的影子;1992年4月,他来到深圳,住在没有空调的招待所里,曾计划在朋友工厂里打工,要求月薪1000元,但朋友以"你是个文人不合适"为由拒绝;他在海南注册了一个公司,就他一个人,身兼秘书、打字员、老板等多个角色,有人说这是典型的"皮包公司"。
黄如论:从农村小买卖人做起
世纪金源投资集团董事长黄如论是福建小本生意人出身,1991年起投资房地产,从此发迹。黄如论出生于福建农村,35岁前一直在家乡做小买卖。1986年,黄如论只身前往菲律宾淘金。1991年带着从国外赚回的第一桶金,回福建开始投资房地产,很快发展成为福建最大的私营房地产商。1990年末,黄如论将重心转向北京市场,他开发的楼盘有个特点,就是基本都利用自有资金,极少从银行 贷款,并多采用现楼销售的方式。
黄如论自称1991年回国前赚取第一桶金的数目不超过千万;黄如论低调、生活简朴,在福州的办公室仅25平方米,没有豪华装饰; 有人称黄如论才是真正的大佬,仅凭他深不见底的资金量,足以让人对他的来头、背景等方面进行天马行空的臆测。
或许以上这些商业大佬的故事会让人觉得传奇而遥远,但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普通人的创业故事。这些故事充满艰辛,富有智慧,但也都是从零做起,相信会给有意创业的人带来更多信心和灵感。
画材乐器店主
卖孔明灯到年入1500万
19岁的大一学生罗敬宇,聘用29位平均年龄33岁的"叔叔阿姨"员工。罗敬宇的店里,主要经营两种货物:美术画材,如画笔、颜料等;乐器,最醒目的是吉他。2010年起,罗敬宇和朋友一起注册了一家公司,主要经营上述两类产品。如今,他的公司已经有了29位"在编员工",年销售额达1500万元。
14岁,罗敬宇开始创业了,他的第一个计划是卖孔明灯。"我在十堰大市场进货,2元钱一个,卖8元。"下了晚自习后,他就在十堰市区的六堰广场摆地摊卖孔明灯。后来,他从网上了解到,"淘宝网"上孔明灯的价钱是5角钱一个。这次,他把同学发动起来了从网上购回大量孔明灯,以5元钱的价格卖给同学,同学们再以8元/个卖出去。"一个晚上,我就赚了1700元钱。"对自己的"创举",罗敬宇颇为得意。
皮具护理师
打工仔开上了宝马车
"沙发翻新,收费是沙发价格的10%—20%;填充塌陷的布艺沙发,200元左右。"大悟青年卢少忠靠一手沙发翻新的本事,从身无分文的打工仔,变成了开宝马的小老板。
卢少忠介绍,1994年16岁的他初中还未念完,就到外地打工。2000年,他在一家皮革护理中心打工,翻新皮衣、皮鞋。他边做边琢磨:沙发翻新有没有市场?通过走访沙发家具卖场,他了解到,沙发在运输途中容易刮伤,经销商往往要托运回厂家修补,成本高、周期长。于是,卢少忠迅速成立了一家沙发家具护理公司。
卢少忠先跟干洗店合作,上门提供皮革翻新服务,利润分成。一次,他到徐东平价附近的一家干洗店,看到一名中年男子送来一件沙发皮套,其中一处有轻微擦破。卢少忠主动搭话,接了这笔业务。3天后,中年男子来取货时惊呆了:"跟新的一样!"巧的是,这名顾客是某沙发公司的。自然,卢少忠顺利地拿到该公司所有沙发修补翻新订单。"家具翻新旺季,一个月能接到100多个订单。"卢少忠介绍,一名家具护理师傅月收入4000元左右,有的可达5000元以上,公司一年营业额达到200多万。
进口水果店主
靠"宅男宅女"发家
汉口台北一路的C佳水果店的帅哥老板,将客户定位"宅男宅女",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这家水果店的老板叫陈威,1983年生。小店去年1月开张,主打各类进口水果。"刚开始的生意,和普通水果摊差不多。"回忆起步阶段,陈威说,一开始,生意并不稳定。一个月可挣到两三千元。直到一天,一个网友偶尔在微博上看到他的水果店,并@他问能否送货上门。这下启发了陈威,他开始微博接单,只要满200元就可送货上门。
陈威店里的进口水果都是从国外空运到香港再转机到汉的,每天80%都会卖光。员工们会检查每个水果,剔除不合格产品。"如今生意比较稳定了,月收入达1万-2万。"陈威感慨,经营水果成本高。除了人工,店面租金、水果的高损耗率是最让他苦恼的。
最近,陈威又开始做起油焖大虾生意,专门针对年轻的"宅男宅女",送货上门。
服装网店老板
逛街当"工作"月入近万
喜欢逛街的男人不多。可对28岁的罗翔来说,逛街就是他的工作,只要有空,就往武汉的大小商场钻。
罗翔说,3年前,他眼中的逛街还是陪女朋友和老妈走路,鞍前马后提包。后来,他发现女友和同事们通常是看中哪款衣服之后,先到商场试好款式和尺码,再去网购,因为网上价格要便宜许多。
既然网购很有市场,罗翔便决定辞掉工作,开个网店,专职经营时尚服装。
从此,逛街探巿场、伏案做设计、上网聊客户、打包跑快递,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刚开始生意不好,每天呆在网上的时间要超过16个钟头,有时实在困了,就趴在桌子上眯一下,晚上睡觉做梦,满脑子都是网店的事。"罗翔说,身体的劳累让他几近虚脱,相比办公室的白领,这项工作甚至连蓝领都算不上,"但我并不后悔,每看到一笔订单飞来,我能真切感受到获得劳动报酬之后的喜悦"。罗翔的店铺很受欢迎,如今他每月纯收入近万。
烧烤摊主
下岗女工"烤"出新天地
2004年,42岁的王秀萍(化名)意外下岗。她一没技术,二没高学历,也没有"关系",想起还有半辈子要过,不禁发慌。但是,她"烤"出人生中的另一个春天。
一天,彷徨于街头的王秀萍经过一家烧烤店,店内红火的场面令她深深震撼了。她当即下定决心就卖烧烤。她先应聘到一家烧烤店做服务员,在送食物、收桌子的时候,一边用心观察师傅的手艺,一边留意顾客喜欢吃什么,还趁机询问客户喜欢什么样的口味。在此过程中,她更确定了这一行"有利可图"。
"潜伏"了快一年之后,完成"摸底调查"的王秀萍觉得时机成熟了,决定和老公搞一个路边烧烤摊。每天6点不到,她就和丈夫到一个熟人的副食店前出摊。刚开始,由于手艺不稳定,也没固定客源,每天忙活下来也只能挣个几十元。但由于他们待人和气,手艺越来越好,生意越来越好。
2007年,王秀萍在汉口盘下了一个小店面,又请了两个伙计,每天的利润稳定在三五百元,旺季的时候还能挣个七八百元。现在王秀萍正在寻找更大的门店,决定扩大她的事业版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钱不是想出来的,而是挣出来的,无论做哪一行都需要努力付出。有了确切想法,再加上行动力和坚持,第一桶金或许就离你不远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