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报: 端午念屈原,致敬理想与品格
今日端午,满城粽香。于今人而言,端午似乎早已同其他节日一道,变成了“吃”与“玩”的节日。虽然城市中依然遍地香囊、艾草有售,但在喧嚣的车水马龙中,一切却多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因为,如今的端午,已经没有了屈原。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一个
传闻,勾勒了端午与屈原的关系。是的,没有人可以笃定,端午因屈原而起,但是,于一个民族而言,很多“似是而非、真假难辨”的美好传说,并不能简单地用真实与虚假去衡量。毕竟,几乎所有的节日,都是一个民族“香草美人”般的美好期许。所以,千百年来,我们这个民族,都坚信,端午,与屈原有关。
屈原是谁?惯常的定义,简单无比,战国时期楚国的贵族,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诗人,开启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有《离骚》等一系列不朽的著作流传于世。但是,这些词语,能够真正概括屈原的面孔吗?未必。我始终以为,在这些固有印象的背后,最不能忽略的其实是,屈原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形象。
世人皆知,作为楚国贵族的屈原,曾经站立于权力的最高峰,“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但后来,却被小人所谤,且不容于君王,不得不黯然去国,最终自沉汨罗。依照现在的生存智慧尤其是官场智慧,屈原的种种行为,似乎是极为不智的,因为他将理想与人格,看得比荣华富贵重,根本不顾及个人的荣辱得失。因此,司马迁才在《史记》中,对屈原一片溢美,做了一回彻底的屈原“粉丝”。
或许,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屈原对于楚王的“忠心”,及不被君王信任的忧愁,多少有些“愚忠”的意味。然而,剔除掉所谓的“愚忠”成分,审视屈原,便会发现,今人应该惭愧的恰恰是这份“愚”。试想,今天又有几人,可以如屈原一样,为了理想与信念,不顾个人荣辱,“死磕”到底?又有几人,可以如屈原一般,在丑恶的社会现象面前,抗争到底?
有鉴于此,今天在描述屈原的时候,简单复述与强调其身上的“爱国”色彩,其实并不全面。屈原无疑是爱楚国的,但屈原的爱国,绝不是对上的唯唯诺诺,绝不是盲目的跟随,他对楚国的爱,恰恰表现在从不随波逐流,从不向糟糕的现实妥协,以及他高贵的人格上。对此,今人理应明白。
有意思的是,端午之前的微博上,有人发微博向当下很多关心社会事务的知识分子致敬,因为他们身上有着如屈原一般的精神。依我之见,如此这般的“行为艺术”恰恰是端午时节最应该被传颂的。端午,不能只是一个“粽子节”;端午,更应该是一个倡导理想主义,倡导高贵品格,倡导抗争精神的节日。唯有理想永恒,屈子方永远不死,端午才真正有“文化味儿”。
当然,从人生际遇来说,屈原的理想,屈原的死磕,显然是以悲剧收尾的。事实上,不只是屈原,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理想主义者,或多或少都曾遭遇悲剧的命运,可是,我们必须得清楚,一个国家,绝对不能人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亦需要无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理想主义者。因为,在这些“不识时务”的理想主义者身上,往往最真切地反映了什么是民族的脊梁。理想主义者即便悲剧,也是一时之悲剧,长久来看,于国家与民族,仍然功德无量。
端午,其实是我们这个民族一个弥久留香的文化符号。既然如此,端午就不能简单沉湎于粽子与假期,还应怀念一下屈原,追忆一番理想,颂扬一番品格。来源华商报)
");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