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4日在其官方网站曝光广东省中山市横栏镇在工业企业统计上弄虚作假。经核查当地71家工业企业发现,经科局编报2012年年报工业总产值85.1亿元,初步核实为22.2亿元,虚报62.9亿元。这种疯狂的造假并不鲜见,此前也有媒体称某县级工业园号称产值高达76亿多元,
实际不过19亿元,园区大片土地荒芜、企业厂房闲置。
不断曝光的案例说明新型“浮夸风”在全国有一定的市场,亟须严厉的惩处机制,包括追求统计造假官员刑事责任来防止造假之风蔓延。在历史上,数据造假导致国家决策和建设重大失误近在眼前,作为“前车之鉴”,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后重树“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这才奠定当下中国经济与社会繁荣的基础。
所以,面对个别基层政府的数据造假,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其危害甚至大于个别官员的贪腐。如果官员因造假没有被处罚,或者反而提拔任用,那么这会造成极其恶劣的示范效应,即“劣币驱逐良币”。从一个镇到一个乡,从一个县到一个市,这种情形蔓延不仅会让政府威信一落千丈,国家和社会建设也将蒙受巨大损失。
现在,国家统计局曝光这些乱象,当然是寄希望于它的警示效应。不过,在我们看来,这还只是解决统计造假的第一步,此后还要加强三方面的建设,才有可能遏制这种误国误民的不良风气。
首先,统计应该采取科学的方法,利用网络技术,搭建一个防范数据造假的监测系统。现在采取企业数据联网直报是个好办法,将原始数据通过互联网直接报送全国统一的数据中心,实现各级统计机构在线同步接收、审核和共享原始数据。但是其覆盖面还是有欠缺,在一些地方是否采取联网直报还是有很大的暗箱操作空间。
另外,数据的审核也还有可以完善的地方,比如将各主要数据指标设定某种关联,互相印证检验,就像横栏镇的工业产值要虚报3倍左右,那也就意味着其用电量或者能耗也要有3倍,否则这么严重的数据异常就应该能自动识别。同时,工业产值虚报或许容易,但是地方财政收入要虚增则不太可能,因为没法“造出”真金白银,这也可以增加关联。在技术手段提醒异常后,再增加人力对其复核,这样就更有针对性地打击造假。
其次,统计还应该吸纳民主的办法:一是在不涉密的情况下,及时和普遍公开统计数据,接受公众的监督;二是对举报统计造假予以重奖,统计数据可能涉及的专业复杂,也可能是少部分人知情的事,但应该相信群众的觉悟,只要做到严格保护举报人,同时给予适当的激励条件,这才会让统计造假陷入“人民战争”中不战自溃。
其三,统计还要用法律的办法,严惩造假。政府可能决策犯错,但绝不能撒谎,统计造假就是对上级和公众撒谎,这是不能原谅的错误。只有严查才能消除造假的侥幸心理,只有重罚才能遏制造假的群起效仿。
对此,我们可以参照上市公司业绩造假案件。最近万福生科造假被处以“史上最严处罚”,细究其造假行为,“虚增营业收入1.88亿元,虚增营业成本1.46亿元,虚增净利润4023.16万元”。相比横栏镇将22.2亿元的产值虚报3倍,达到85.1亿元,前者可谓“小巫见大巫”。
两者不仅严重程度难以相提并论,相关惩处也有着不相称的对应。大量像基层政府这样的统计数据造假,其责任在制度上通常是要求整改,严重一点加上“通报”、“警告”、“处分”。在现实中,这种被落实的责任就更加轻微,甚至不了了之,至于追究刑责则鲜有耳闻。而最近证监会对于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给予严惩:负责人终身证券市场禁入、保荐机构被暂停3个月保荐资格,还有数千万元的罚款和没收收入,尤其是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这不仅获得了市场的好评,同时也为重树股市信任打下基础。所以,面对统计数据造假,就应该借鉴上市公司的严惩机制,这样才可能重拾信任。
最后,我们也应该改进当前干部考核机制。“数字出官、官出数字”这种现象在官场屡见不鲜,也正是这个潜规则让不少基层政府热衷于统计造假。而缺乏对统计造假的严惩,也导致造假的叠加,形成历史的循环,前任官员造假没有查处,续任官员只好“假上增假”,直到数据严重失真,甚至到了荒唐的地步。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