飙升的银行间拆借利率让中国央行左右为难。如果货币市场的紧缩得不到缓解,中国的经济增长都可能会受到影响,而如果央行插手,有些重要的教训将无法被吸取。
银行间借贷成本的飞涨一定程度上是自食其果。小型银行一直以来借贷活动太松散无规划,很多银行都将贷款延期而非计提呆帐,因为那样将减少账上的现金。五月出口渠道货币流入的骤降,作为最后的导火线,使14天债券回购利率在6月7日涨到12% 。虽随后在6月17日跌至6.8%,但仍然是一年期平均利率的两倍。
截止目前央行只是观望没有什么动作,可能是在督促各家银行各负其责,但是高利率会对金融系统和经济带来风险,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下,银行可能难以兑现短期的承诺。最糟糕的可能是无法满足储户对现金的需求。即便央行插手,对整个银行系统的信心也将大受冲击。
而公司则也可能陷入泥潭中。不像其他国家,在中国,银行间借贷不会直接影响贷款的成本,因为后者是被政府监管的。但是融资的成本将可能影响短期借贷的价格,比如说持票人用来换现金的已贴现票据。当现金流吃紧时,这种渠道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巴黎银行的一项调查显示,2013年一季度,上市公司收回应收账款的天数平均达49天,而2007 年仅为27天。
央行有很多解决流动性收紧问题的途径。比如说它可以增加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或放开紧紧抓着的20%的存款准备金率。然而这样做的道德风险也不容忽略:如果央行插手救援,当下次现金减少时,利率的增加幅度将更大,但在经济增长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这些成本或许是可接受的。
赋理(John Foley)是Breakingviews大中华区记者,派驻香港。他写过的论题涉及企业并购、资本市场、消费品、矿业和奢侈品等领域。在2004年加入Breakingviews之前,约翰曾是一家位于伦敦的广告机构的撰稿人。约翰曾在牛津的艾克赛特大学学习英国文学。
作者为路透Breakingviews专栏作家,本文仅为个人观点;更多独立评论和分析请访问breakingviews.reuters.com;Breakingviews专栏译文由财经网独自担责,中文版权归财经网独家使用,谢绝一切转载(编译:小蕾)
作者:赋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