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观察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危机预演 中国银行业脆弱超乎预期

作者:财新《新世纪》

  上至政府领导人,下至草根股民,银行间市场第一次牵动如此大范围人群的关注。

  过去20余日,银行间市场爆发戏剧化波动,利率价格狂飙,机构违约传言四起。连续多日的股债齐跌,上证指数在6月24日大跌5.13% ,至6月25日午盘更探至1849点。

  风暴所到之处,已不限于银行间市场上交易的金融机构们。自6月20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创下30%的新高后,所谓“钱荒”几乎变成了全民话题。

  银行间市场的利率连续高企,但大多有价无市,短期资金供给近乎枯竭。6月24日,国家开发银行在招标前夜罕见地临时取消定存浮息债招标发行。自6月中旬以来,至少已有22家发行企业推迟债券发行或变更发行计划的公告。

  6月25日前后,多家银行决定在7月15日前暂停贷款,甚至包括贷款质量最高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企业开始被要求限期还贷但暂不续贷。流动性紧张直接波及实体经济,对已然不振的经济增长来说雪上加霜。

  面对外界各种解读,央行先是沉默,继而于6月24日收市后连续高调表态,称必要时会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工行董事长姜建清代表资金充裕的大行也表达了要充当流动性稳定器的决心;位于风口浪尖的兴业、民生等被认为操作比较激进的银行,紧急召开投资者电话会以安抚市场。

  6月25日,多位国务院领导连续约见业界人士,关注这一事件的影响,商讨对策。

  当日,央行对银行间市场注入流动性,并承诺将维护好货币市场的稳定。虽然未能确认,市场猜测央行对少数机构实行了定向逆回购以注入流动性。当周有250亿元央票到期,央行未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相当于小规模注入流动性,银行间市场的短期利率明显回落。

  由此,市场非理性的恐慌性情绪渐渐散去。阴影还在,因短期因素叠加造成的流动性紧张仍会持续到7月15日,市场短期利率有所平抑,长期利率也不高,但14天、21天的银行间市场回购利率仍处于8%-9%左右的高位。

  在连续多年的光辉业绩后,中国银行业的脆弱一面经由这次事件开始展现出来——当所有机构都开始担心流动性并互相猜忌的时候,整个市场叠加的紧缩效应是可怕的。金融危机往往从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危机开始,于是,有不少市场人士称这次事件是中国版金融危机的预演。在6月26日上海陆家嘴论坛前的“中欧-财新之夜”,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师黄海洲即有此说,并认为三年内金融危机难免,可以争取的是“可控的较小危机”。

  更迫切的是,这次风波后,市场的预期与信心发生了转折。下半年的经济增长动力何在?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将如何对待现有影子银行体系?是否继续宽容将大量资金投向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等行业的做法?以“紧平衡”为宏观调控基调,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将以怎样的进度和烈度开始?国务院定下的经济转型、调结构的政策包含哪些真材实料?过去的模式既然难以为继,新的模式和动力又在哪里?各界都陷入对经济前景不确定的更深疑虑中。

  真假“钱荒”

  在大行和金融主管部门看来,此轮流动性紧张实为“假性流动性紧张”,其中主要因素是资产负债的严重错配。一旦市场出现风吹草动,就会产生阶段性的资金紧张

  整个事件中,央行承受了巨大压力。最柔和的批评是,央行前期与市场的沟通不畅,没有引导好市场的预期;严厉的指责则称,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不作为。

  与此相对应,许多人支持央行不姑息个别市场机构高风险行为,有助于对资产负债的流动性管理薄弱的银行敲响警钟。一位工行人士告诉财新记者:“之前有些机构过度冒险,现在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机制来惩罚过度冒险的机构,用价格手段倒逼机构,要求其更加谨慎,去杠杆,加强风险意识。”

  不过,央行自己并不认可市场的种种解释,认为“所谓流动性压力测试、惩罚激进机构”都是市场自己的解读。流动性总量并不短缺,资金紧张只是结构性的。这个判断,央行至今并无改变。作为“看得见底牌的人”,除非银行机构的数字集体大规模造假,央行的判断不应受到怀疑。

  因此,央行前期一直强调应通过市场手段解决资金不平衡。但为什么流动性充裕的大行一度也不愿拆出资金?

  接近央行的人士称,目前处于多个因素累加的流动性紧平衡状态,而这次各家银行预期比较一致,策略高度一致化,都比较谨慎保守,有些偏紧的机构的资金紧张程度加剧,这会触发风险。7月之后市场的流动性会有好转。

  央行在追求总量平衡的同时,有没有责任盯住货币市场的利率曲线,平抑价格波动?央行在6月初开始的几周是否应该任由利率飙升而未干预?从目前的央行的职责来看,并不包括这一功能。银行间市场的资金价格完全是市场形成,央行并无稳定之责。广东金融学院院长陆磊认为,在现阶段,货币供应量是央行实施货币政策需要盯住的主要变量,而非同业市场的拆借利率。

  但是,当货币市场利率剧烈波动,以至于可能影响到金融市场的稳定性时呢?“央行的职能是保持市场稳定,金融稳定是央行首要职能。”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平认为。

  高盛高华证券报告称,市场人士起初根据以往经验,认为在当前低增长、低通胀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即便不进一步放松,也应会保持此前相对宽松的水平。在6月初利率骤升后,市场判断央行会对个别机构实施SLO(Short-term Liquidity Operations,因只针对个别银行定向操作,市场俗称“定向逆回购”) 以平抑利率波动,但央行并未采取此类行动,也没有公开回应市场。在信息沟通不畅的那些日子,市场误判了央行的意图。

  在市场上开始形成传染性的恐慌情绪后,央行调整了立场,一改前期的沉默,先后于6月24日、25日接受财新记者采访、上央视《新闻联播》、召开新闻发布会,并在官网连续发布公告高调表明立场。6月25日,央行当天一连三次公开表态,包括陆家嘴论坛新闻发布会、央行官网声明、接受新华网采访。市场对此作出了积极的回应。

  央行在6月25日的公告中称,“对于贷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审慎要求、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总量和进度比较稳健的金融机构,若资金安排出现暂时性头寸缺口,央行将提供流动性支持;对流动性管理出现问题的机构,也将视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维持货币市场的整体稳定。”

  “天下本无事,市场自扰之,问题很快就会过去,无须过虑。”一位大行高管告诉财新记者,关键是稳定预期,加强协调,做好日常的流动性管理和应对方案。

  他表示,在大行和金融主管部门看来,此轮流动性紧张实为“假性流动性紧张”,其中主要因素是资产负债的严重错配。实际资金量很宽裕,但很多中小金融机构出于逐利的考虑,把大量短期负债投资于高收益的金融资产,而这些资产的期限普遍较长,导致上述机构缺乏可变现的资金,一旦市场出现风吹草动,就会产生阶段性的资金紧张。

  但市场担忧的缓和程度可能比较有限,因为投资者依然不确定在货币政策收紧的情况下未来数月的基本面走势、流动性松紧,以及将如何改革。

 

  紧张到何时

  银行流动性压力受到五大行年度分红、年中时点理财产品遭遇净赎回、7月初补缴准备金等因素持续影响,资金面紧张态势将持续到7月15日之前

  6月21日,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财新记者,有五个方面的因素影响了近期银行间市场流动性:

  一是由于6月商业银行面临半年末考核和信息披露,“冲时点”较为明显,最近贷款增长较快,且贷款结构中票据增加较多,对自身流动性产生压力。

  二是5月底和6月上旬是重要的税收清缴期,财政存款增加也导致银行体系流动性减少。

  三是端午节假日之前现金需求增加,银行体系流动性会受到一定影响。

  四是近期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波动也跟外汇市场的变化有关。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台“20号文”(《关于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后,外汇贷款较多的商业银行需要购汇,占用了人民币流动性;同时,银行购汇较多增加了外汇市场需求,外汇市场的供需相对平衡,也减少了央行购汇注入流动性的因素。

  五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缴存。按照规定,每月5日是一个新的考核时点,金融机构须根据上月末的一般存款余额缴足准备金。由于今年5月末金融机构存款大幅冲高,5月31日一般存款较5月20日增加约1.4万亿元,使得金融机构因补缴法定准备金又冻结了一部分流动性。6月以来金融机构信贷增加比较多,比较急,预期6月末存款“冲时点”现象还会出现,这势必进一步加大机构补缴准备金的资金压力。

  市场中也有进一步分析。例如,嘉实基金人士分析称,“今年形势比以往不同,预计也要上缴法定准备金约2000亿元-3000亿元的规模。”

  东莞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陈龙认为,7月上半月,市场面临诸多的抽水因素,还可能导致市场资金异常紧张。根据历年财政缴款的规律,7月份是当前企业税收的预缴。从财政存款余额的变动情况来看,2009年以来的7月份净增量约为4000亿元左右;二是上市公司的年中分红备付。由于分红的承诺,上市公司必须对于分红提前备付资金,虽然分红后对于市场的资金面不会造成影响,但分红前的备付可能导致市场的抽水。预计7月份的上半月的备付资金超过1000亿元以上。

  一位有央行工作背景的城商行高管表示,由于信息不对称,加之市场的恐慌情绪,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银行机构的相互猜忌和不信任。他直言,在市场出现阶段性的流动性问题之后,各交易对手也出现了博弈。一些流动性充足的银行,手头有钱,但不敢轻易融出,因为不知道对手的底细,“即便是和工行交易,也会担心他们是否能到期及时兑付。如果不能,资金的融出方反倒会面临新的流动性困境。所以有钱的银行也不愿意轻易出手”。

  “在国家下决心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期,央行倾向于保持现有流动性,前期未对市场释放必要时会注入货币流动性的承诺,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市场的猜忌和恐慌。”前述大行高管表示。同样至关重要的是,由于美国已经在考虑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大量“热钱”从新兴市场撤离,回流美国的趋势已经形成。中央银行为保持人民币的币值稳定,要适度收紧银根,短期内难以向市场投放过多流动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金面的短期从紧。

  近期同业拆借市场短期利率再次飙升的可能不大,但仍将维持高位一段时间。业内估计,过了6月末银行冲时点等因素后,七天回购利率水平会回落到3.5%左右,但是不会回到5月中旬3%的水平,总体融资成本的上升应会导致流动性增长放缓。

  市场人士认为,银行流动性压力受到五大行年度分红、年中时点理财产品遭遇净赎回、7月初补缴准备金等因素影响下,资金面紧张态势将持续到7月15日之前。

  流动性管理大考

  理财产品收益率不断抬高、不惜停贷以回收流动性,系统接连“故障”⋯⋯为什么中国的银行业的流动性没有想象中充裕?

  经由这次事件,人们突然发现,中国的银行业并没有像想象的那么流动性充裕。原因何在?

  有股份制银行高层对财新记者表示,此轮流动性紧张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不够科学、缺乏统一协调有关。他直言,大量理财产品集中到期,商业银行面临兑付需求,但有关方面对这一问题考虑不足,没有事先做好协调与安排。各家机构出于自身资金需求的考虑,只得竞相提高收益率,给市场秩序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与冲击。

  市场注意到,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连日飙升。受月末时点考核、年中时点理财产品遭遇净赎回压力等多重因素影响,加上债市监管风暴禁止银行理财自营接到期的理财,今年各大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价格战异常激烈。从6月23日至今,几乎每天都在推出更高回报率的理财产品,许多银行的短期理财回报率高达6%以上。比如,招行甚至推出了100万元起点、年化收益率10%、期限30天的理财产品。“往年季末冲时点一般最高达到6%左右。”一位大行理财部门人士称。

  “这么高的收益率再加上操作成本,很难想象去投什么产品才能得到这样的回报。”一位市场人士说。

  “这是中国金融业应对利率市场化时,可能发生恶性竞争一幕的预演。”一位股份制银行高层直言。

  巧合的是,6月23日和24日两天,工行和中行的银行系统相继出现故障,网银柜台暂时无法办理转账和取款业务。这究竟是巧合,还是“钱荒”冲击下的守财伎俩?

  对此,两大银行的人士分别对财新记者表示,确实属于系统故障,并非刻意人为。

  “确实是技术性原因,没有市场所谓的阴谋论,但发生的时机不好,放大了问题。”知情人士称,工行主要是由IBM搭建的数据库出现了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不过,商业银行如何防止底层系统的故障,加强银行的IT治理环境,恐怕是未来银行业要面临的持续和重大的考验。与工行相比,中行的问题则是应用程序出了问题,而非系统问题。

  近期,还出现了一种现象:包括交行在内的一些银行对客户发出通知,将对客户通过网上银行对外转账设限,单笔转账限额为6万元。当转账超过限额,将引导客户到柜面或分笔转账。有分析认为,银行也许希望通过“拖”慢转账,以躲过眼下这一轮短期流动性危机。

  在流动性恐慌影响下,一些银行更以暂时停贷应对。

  财新记者了解到,兴业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股份制银行停止了放贷, 兴业银行还同时停止了票据贴现业务。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的部分分行也停止了放贷。中国银行表示,将于7月15日重新恢复放款。

  一位工商银行深圳分行人士表示,分行的信贷额度都是总行按月批的,平时到了月底信贷额度也会用完,这个月赶上全国资金紧张,总行不仅没有新增信贷额度,反而从分行抽走了一部分到总行使用,所以分行就不可能有钱了。

  “现在贷款全面停止,估计到下月1日会有一些额度,但肯定也几天就会用完。”该人士对财新记者说。

  中国银行人士表示,总行领导已经放话要加强流动性管理,控制贷款。加上存贷比压力本来就很大,各分行停止放贷在意料之中。

  “银行拿不到钱肯定是惜贷,会造成信贷紧缩;原来的目标是通过控制增量、盘活存量,使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现在造成的结果正好相反,跟初衷是南辕北辙。”中投人士分析称。

  在前述农行人士看来,受资本市场压力所致,中小银行更为激进,近年扩张份额不断扩大,大银行市场份额已经从原来的70%降低到40%,这一次资金流动性危机中,大行不愿意拆借资金给小银行,也是因为小银行表外扩张太激进、风险太大,而小机构由于资金头寸紧,把银行间市场利率炒到极致。

  6月26日,银监会约谈银行业高管,主要了解了各行的流动性管理情况和系统问题,主要强调商业银行要做好流动性管理。

  另外,银监会办公厅副主任刘宏宇近日透露,目前已经建立了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未来新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都要先登记、报告,否则不准发售。过去两年发行的理财产品的补录工作,则会在7月底前完成。她表示,监管部门希望据此提高银行理财产品的透明度,引导规范卖者有责基础上的风险自负。截至2013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余额为8.2万亿元。

  去杠杆时代?

  通过同业市场拆借额资金,通过“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的方式转让信托受益权,帮助银行规避了资本金管理,投向了信贷受到控制的高收益业务,收益丰厚但风险太大

  短期的流动性风险过去后,市场相信,银行业非信贷业务的去杠杆时代来临,近两年来发展得轰轰烈烈的银行同业业务将受到抑制。

  央行6月7日发布2013年金融稳定报告,称商业银行银行同业负债过大,表外资产过多,存在逃避监管和期限错配的风险。业内均预期下一步对同业监管将出台严厉政策。受此预期影响,6月24日、25日,同业资产占比前列的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先后暴跌,24日民生银行最大跌幅8%,25日兴业银行跌停。

  “经过这番教训之后,大家会规范各种表外业务,特别是以短期的同业资金去支持长期的表外业务模式肯定收缩,这意味着影子银行的规模会缩小,这是监管部门愿意看到的。但金融机构去杠杆会加剧流动性风险的蔓延,必然会冲击实体经济。”嘉实基金人士称。

  他认为,这次流动性事件,最受影响的就是兴业银行、民生银行这样同业业务激进扩张的股份制银行。

  在信贷规模和投向受到资本金和监管政策限制的情况下,中国银行业同业资产和负债规模迅速膨胀。招商证券报告显示,自2011年以来,16家上市银行同业资产规模增长100%,年均复合增长41.5%,远远超过贷款规模的增速。其中,场外同业资产(以盈利性目的为主)的存放同业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分别增长159%、54%,年均复合增长分别为61%、24%。与此同时,银行同业负债规模增长72%,年均复合增长31%,亦超过存款增长。

  一般而言,国有大行往往是同业市场的资金净借出方,而股份制银行和其他中小型银行是同业市场的净借入方。

  有“同业之王”之称的兴业银行同业资产规模达1.17万亿元,其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例以36%的占比高居榜首,其同业资产规模已经基本等同于贷款规模;其同业利息收入最大,占公司全部利息收入的比重达38%,已经接近贷款对利息收入的贡献。 “兴业的同业业务不断创新,规模是同业最大的,表外杠杆也放到极致。”农行一位人士分析称。

  据业内人士介绍,兴业银行自2007年搭建的“银银平台”是其核心竞争力,即为中小银行包括城商行、农信社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包括同业往来业务、代理各项理财产品、承担IT承包业务等。这些小机构把钱放在央行超额准备金率很低,只有0.64%,而作为同业存款存放在兴业银行,兴业银行支付其2%-3%的利率,然后再通过买入返售的模式投向年化收益率达10%以上的房地产或地方融资平台业务。

  招商证券研报显示,从同业资产配置结构看,兴业银行买入返售资产占同业资产比例达68%,而公司买入返售标的资产中,信托受益权占比达50%,远高于同业,这也使得兴业的同业资产收益率在上市银行中排名前列。

  民生银行的同业业务在2012年激增。截至去年底,民生银行存放和拆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余额合计10489.0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了155.14%;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和拆入款项余额合计9105.9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3.34%;票据买入返售规模近一年来也一路激增,从2011年的1295亿元增长至2012年的6168亿元。

  在3月27日银监会下发了8号文(《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限制银行理财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后,银行同业资金利用第三方银行过桥,通过“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的方式转让信托受益权,打个擦边球,再次借道信托公司规避信贷监管。

  截至4月底,信托业资产规模已达9.23万亿元,再度刷新3月末8.73万亿元总资产的历史记录。4月份单月就增长了5000亿元的规模,大大超过以往单月增长规模最多3000多亿元的记录,其中80%的资金来源仍是银行。

  6月25和26日,民生、兴业两家银行紧急召开投资者电话会议,流露出将适当调整同业规模的想法。但两家银行均表示自己流动性处于正常状态。兴业银行同业业务部总经理郑新林指出,同业业务战略不会有逆转性的改变,但具体策略会根据最近的监管政策及具体的环境变化进行适应性的调整。

  “不过,去杠杆,调结构,应该是宏观审慎监管的范畴,不是货币政策的目标。”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认为。

  资金去了哪里?

  流动性支持的基建、地方融资平台等行业实际的GDP产出存在时滞,另外整个企业部门的资产负债率比较高,借新还旧的比重在加大,实体经济吸收资金有限,银行用票据来占规模

  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紧张是否会影响到实体经济?既然央行认定货币供应总量宽松,今年以来,业界一直存在一大疑惑,就是资金去了哪里,为什么没有体现为强劲的经济增长?是否存在所谓货币空转,没有服务于实体经济?今年上半年来,惟有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暴涨,其他行业都并不景气。

  目前可信的解释包括,流动性支持的基建、地方融资平台等行业实际的GDP产出存在时滞,另外整个企业部门的资产负债率比较高,借新还旧的比重在加大。金融机构为了防止不良暴露,对难以为继的企业和行业不得不继续放贷支持,但对能够按时还款的企业却加紧了贷款的清收,令经济雪上加霜。

  在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张事件发生前,银行业信贷再次发生抢跑。

  6月前十天,业内预计四大行信贷总计2170亿元,已超过四大行5月整体信贷投放量,也远超去年6月份整体信贷投放量。今年5月,四大行信贷投放量为2080亿元,去年6月则为1800亿元。

  有关部门数据显示,6月前十天,银行新增贷款70%以上是票据贴现,甚至出现动用隔夜拆借资金做票据贴现。

  6月16日,央行约谈22家主要银行负责人,要求当月票据余额不得新增,17日银监会发了同样通知;20日央行再次约谈。央行有分析认为,部分银行票据占比之高尤其需要关注,这不仅不可持续,还有潜在风险。一般性贷款增加不多,这被各方认为是信贷空转的表现,即在实体经济缺乏贷款的有效需求,银行用票据来占住规模。

  平安证券的报告认为,票据已成为银行在传统贷款与同业等表外融资渠道之间进行腾挪的重要媒介,银行通过票据交易可能存在腾挪隐瞒信贷规模的情况,即票据业务中可能存在大量会计核算监管套利、重复买卖票据、二次或多次回购、隐匿担保回购等现象。

  一位国有商业银行计财部人士表示,大中型商业银行作为开具承兑汇票的签发行,开具承兑汇票并不纳入信贷规模,然而一旦贴现,就要纳入信贷规模,属于表内业务,同时受到存贷比的限制。

  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财新记者,金融机构要统筹兼顾流动性与盈利性等经营目标,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合理把握一般贷款、票据融资等的配置结构和投放力度,注重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

  不过,在目前情势下,多家股份制银行停止了票据贴现,大行也收得非常紧。受银行间利率飙升传导,6月9日珠三角票据直贴利率已达6.55‰,较5月末大幅上升260个基点(BP)。“对于实体经济来说,意味着企业的短期流动性资金受影响,票据融资成本上升。”前述人士续称。

  央行有关人士分析,现在实体经济的问题不是金融支持不够,而是外部环境、成本上升的经营困难叠加,不是通过大量金融支持就能解决的。例如现在实体经济面临市场销售不畅、成本太高,利润空间小,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困难,“这种情况下,流动性过度宽松,可能企业拿到钱就去搞投机了,没有投入实业;如果给钱多了,不能注入实体经济,反而有可能进一步空转,风险加速。”

  财新记者在长三角地区实地采访时看到,当地不少银行业机构和金融主管部门都发现“有效需求不足,贷款发放难”的问题。这一地区民间资本和民间投资比较发达,但不少私营业主和中小企业目前缺乏投资意愿,没有扩大再生产的需求,所以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贷款放不出去。

  不少企业的需求实际上是流动性需求,即出口放缓,市场需求不足,导致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资金链紧张甚至几近断裂,亟需资金解燃眉之急。但银行出于审慎考虑,很难情愿出手驰援。“有时候银行的贷款评估还没有做完,企业已经死掉了。”有大行地方分支机构负责人坦言。

  因此,一些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占规模,不得不故技重施,通过票据来占住规模,为后续贷款争取更大自主空间。

  转型靠什么

  “在经济的转型改革的方案出台前,维持现有格局不破裂,抑制增量,存量资产仍然只能延续借新还旧的庞氏游戏,以时间换空间”

  短期的“钱荒”固然会过去,商业银行也会根据这次危机调整策略和步骤,但新的忧虑来了,如果对地方融资平台的信贷规模仍然是总量没有增加,商业银行通过表外业务将资金曲线投入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等领域的做法如果被叫停或抑制,下半年经济稳增长靠什么?

  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八项政策措施。包括引导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加大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信贷倾斜、支持企业“走出去”、助推消费升级、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等。其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扶持和开放民间资本投资金融最为令人鼓舞。比如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进一步发挥民间资本在村镇银行改革发展中的作用。

  但关键是怎么做,有何具体举措?

  据财新记者了解,上述措施仍缺乏明确的操作细则。

  银监会人士告诉财新记者,尚未研究民营资本办银行的具体操作方案,“还没听说有什么新的具体动作。”

  目前全国有几千家农信社,农信社的股份90%以上是民营资本,农商行、城商行的民营资本也不在少数。

  浙江银监局前局长杨小苹援引村镇银行的例子说,目前村镇银行的发起人商业银行的股权比例已经降至15%,其余股份基本均为民营企业,但单家不能超过10%,商业银行仍是第一大股东。目前村镇银行已达876家,但步履艰难,原因在于没有品牌优势、资金优势、结算优势。

  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的前提,是建立金融机构退出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等一整套的制度安排,建立优胜劣汰、风险自担的市场机制。但是存款保险制度讨论了近十年,方案再三妥协,目前仍“只闻楼梯响,未见人下来”,财新记者采访获知,存款保险制度今年虽然纳入国务院立法规划,但“还未上报到国务院法制办,何时推出还没有时间表”。央行人士透露。

  商业银行退出制度尚未列入银监会的立法计划。“这事上面还没给出明确信号呢。”监管当局有关人士表示。

  如果缺少市场化的民营金融机构,仅以目前的金融体系,要有效地服务三农、服务小微企业,基本很难得到现有金融机构充分的资源倾斜。

  对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药方,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认为,如果体制性的问题不改革,资金是很难进入政策所希望的特定领域的。过去20年的经历已经证明,信贷政策定向支持的思路是错的,风电、光伏产能过剩的教训已经证明。所以,必须得调整思路,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更大一点,改革国有企业,否则很大比例的金融资源都被国企占着。

  在整体性转型改革的方案出台前,维持现有格局不破裂估计是现实的选择。华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认为,中国经济并没有进入到去杠杆、去产能的阶段, 如果这次“整风运动”仅仅是针对增量资产,注定货币政策就不可能收得太紧,否则会出现利率上升、资产价格暴跌、泡沫破裂。如果只是抑制增量,那么存量资产仍然只能延续借新还旧的庞氏游戏,以时间换空间,循序渐进推动改革。“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状况,但分寸不好把握”。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也认为,中国经济金融体系的重大缺陷仍然存在,影子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杠杆和现金流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如果未来不采取比较彻底的改革措施来解决上述基本面的问题,下一次货币紧缩来临的时候,整个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面临的考验和冲击可能比这一次更大。

business.sohu.com true https://business.sohu.com/20130701/n380326428.shtml report 12233 上至政府领导人,下至草根股民,银行间市场第一次牵动如此大范围人群的关注。过去20余日,银行间市场爆发戏剧化波动,利率价格狂飙,机构违约传言四起。连续多日的股债齐

我要发布

  • 热点视频
  • 影视剧
  • 综艺
  • 原创
锦绣缘

同步热播-锦绣缘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神雕侠侣

大结局-神雕侠侣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封神英雄榜

同步热播-封神英雄榜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六颗子弹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龙虎少年队2

龙虎少年队2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奔跑吧兄弟》

baby14岁写真曝光

《我看你有戏》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明星同乐会》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非你莫属》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一站到底》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搜狐视频娱乐播报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鹏嘚吧嘚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第16集

匆匆那年大结局

隐秘而伟大第二季

乔杉遭粉丝骚扰

The Kelly Show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