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令市场神经绷紧的“钱荒”终于过去了,整个市场的资金面回归平稳。不过,商业银行的系统故障频出、股份制银行同业风险暴露……这些问题,在“钱荒”的敏感时期被放大,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市场都在正视问题背后的风险,或许这也预示着金融改革新时代即将来临。
“极寒”之后 资金面回归常态
印证了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在钱荒爆发伊始的预测:第一波冲击是银行间资金的极度紧张;第二波是影子银行体系面临的冲击,表现为票据和理财产品利率的飙升;第三波是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信用收缩使得疲弱的经济加速下降。
就这样,原本炎热的6月,最终成为投资者心中的极寒之月。所幸,在6月下旬央行及时出手维稳之后,钱荒渐行渐远,市场逐步向常态回归。
一位公募基金人士向本报记者称,在资金极度紧张之际,为保障自身流动性需求,保险等机构会对货币基金、债券基金进行大笔赎回,使得固定收益类基金对所持债券进行被动减持。
不过,在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看来,未来数周银行间资金压力将得到缓和,但钱荒的影响尚未结束。一方面,信贷增速很可能放缓,实体经济部门将受到流动性紧缩的冲击;另一方面,如果金融机构将增加的融资成本传导至最终借款方,实际上相当于收紧了货币投放,将对经济活动造成下行压力。
后“钱荒”时代 银行同业策略谋变
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日前在参加2013陆家嘴论坛时曾表示,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结构存在缺陷。对于尚福林的此番表态,外界普遍认为,监管层将对银行同业业务进行“整肃”。
“股份制银行先把规模压下来,降低高风险业务的比重,现在已经不可避免。”某券商研究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业务结构调整将会使同业业务规模、利差下降,并对衍生业务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银行的利润。
正是快速增长的同业业务,令一些股份制银行获利匪浅,但结构的调整将对其利润产生直接冲击。
调整同业资产期限结构,降低期限错配,作为同业资产占比最高的三家银行,兴业、民生、平安三家银行所受冲击可能相对较大。
招商证券认为,按增速和价格两方面均下降20%的悲观假设,同业业务对银行业今年全年利润的负面影响约为4.2%。
不过,民生、兴业等股份制银行也表示,仍然看好同业业务未来的市场空间,对同业业务战略不会进行调整。
“敏感时期”系统频故障 拷问银行信息风险管理
今年的6月,对国内的银行而言,是个不太平的月份。首先银行面临年中考核,其次银行间资金在骤然紧张,这个敏感的时期,银行却频现系统故障问题。
“未来的银行都将会是IT企业。”这是银行从业人士对银行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过在科技引领银行发展的今天,系统故障这类小概率的高风险事件却在今年6月频频发生,这也无疑是对银行信息风控的一大拷问。
对于银行系统的故障,相关银行均第一时间撇清了与“钱荒”的关系,不过对系统为何出现故障的问题,依然没有细节的解释。
银行是否有意在这个6月末让系统故障,来避免存款在这一时间段流失?如果并非近年来,银行纷纷推进大数据的管理,即银行将信息集中管理,以提升信息的管理效率,同时可以加大业务的风险控制力度。然而,银行大数据的集中也带来了风险的集中。
之所以要将银行信息风险定性为“小概率、高风险”,主要来自于银行系统出现问题的概率较小,一般被称为“意外”事件,一旦发生“意外”所带来的风险也难以估量。有意,银行为何难以给出具体的合理解释?这些问题没有找到实际的答案,亦难以消除市场的质疑。
(编辑:李燕华)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