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部门2012年决算报告“大幕”将拉开,根据此前2012年、2013年82个中央部门已公布的2012年“三公”预决算数据,决算总计超过58亿元,比预算的62亿余元共“压缩”了4.2亿余元,减幅6.75%;超过九成部门“三公”决算低于预算,但仍有4个部门花钱超支。
去年底中央提出了“八项规定”,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其后李克强总理亦作出了“三公”经费只减不增的承诺。在勤俭节约的呼吁下,九成部门2012年的“三公”经费都非常“识趣”地减少了。“三公”经费说省就省,乍看之下令人欣喜,仔细思量却令人担忧。
在节约之风吹起之后,对于机关单位的应对之道已有大量报道,例如在单位食堂设置奢华菜谱用于接待,既做到了减少公款吃喝又没有减少享受。同样的,在账面上兑现“三公”经费零增长甚至压缩也有很多方法。6月底,在审计署发布的对54个中央部委的《中央部门单位2012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中,最大的看点莫过于揭露了普遍存在的“父子钱包”这一新问题 各部委将会议费和出国费用转嫁给下属单位,让他们为超支的“三公”消费买单,商务部、国土资源部、工信部、环保部均在此列。除了转嫁消费,虚列费用转至账外存放甚至无预算支出都是被揭露出来可以让账面上省钱的方法。决算低于预算的这九成中央部门,是真的压缩了开支还是只在账面上省了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因为即使公布了决算,以现时账目的粗放程度,公众根本不可能看得出来。
况且,即使不纠结于各部门究竟是账面上还是实际上省了钱,只着眼于说省就省这一点,也并非一件好事。“三公”经费可以说省就省,说明了其存在极大弹性与压缩空间,而这些非必须的支出却可轻易通过预算批准,正从侧面反映出预算编制的粗放与随意性。预算在编制时已极度粗糙,在预算批复前几个月才进行编制,不仅没有对项目进行良好的规划甚至未充分研究其可行性,只给出一个总数缺乏细化细节,预算是否合理完全看不出来,这也间接导致人大的审议流于形式。例如,审计署发现原铁道部在编报2012年预算时,对预算资金11.3亿元未提出细化分配方案,直到2012年9月,才申请将其中1.3亿元细化到具体执行单位。而在预算的执行中,也充满了随意性,将款项移作他用是审计署每年都会发现的老问题,超标列支也只需要打个报告走过场甚至先斩后奏。在这样的粗放与随意性之下,各部门大可在做年初计划时把预算做大,即使不用上述招数也可以做到决算低于预算。
对“三公”经费的约束,是为了促成其合理使用,账面上的省钱并无意义。然而,在现行的预算制度下,只有粗放的编制、随意的执行、无力的人大和缺乏有效监督途径的公众,对于公布出来的预决算数据,可以作的选择只有信或不信,对于“三公”经费的压缩唯一的指望是各部门的自觉。但显然,寄望于部门自律无异于痴人说梦,要真正约束“三公”,唯一的方式是抓紧《预算法》修订的时机,令预算编制精细化、严谨化,明确人大的否决权与修正权,公开全口径的细化预决算接受公众监督,并建立具体到人的问责制度,将预算软约束变为硬约束。
“三公”消费可以转嫁下级单位,甚至无预算支出,在账面上兑现省钱承诺并非难事。“三公”经费说省就省,并不能证明各部门勤俭节约,只是再次显示出预算编制的粗放与执行的随意。“三公”经费的合理使用,需有全面而精细的预算编制,保证公众的有效监督,不能说增就增,也不能说省就省。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