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社会融资规模锐减至8088亿元,创下2011年11月以来的新低
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999亿,占同期社会融资总量比重跃升至86.5%
7月对公中长期贷款占当月总新增贷款比例提升到35%,释放经济企稳信号
央行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信贷投放并不低的情况下,7月份社会
融资规模却出现了锐减,降至21个月来的新低,其中人民币贷款占比高达惊人的86.5%。
究其原因,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弱、金融监管趋严等原因不同程度地导致了非信贷融资规模大幅下滑,进而导致社会融资规模下降、结构锐变。
然而,社会融资规模下滑并非意味实体经济运行更趋疲弱。恰恰相反,从信贷结构的变化和M1增速回升看,实体经济正释放企稳信号,前期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效应初步显现。
非信贷融资大幅缩水
7月社会融资规模为8088亿元,比上年同期少2434亿元。据上证报记者初步统计,这一规模创下2011年11月以来的21个月的新低。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之中人民币贷款为6999亿元,占比高达86.5%。而今年上半年,人民币贷款仅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50.0%。
也就是说,刨除新增人民币信贷外,7月份包括外币贷款、信托贷款、委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在内的融资总额仅为区区的1089亿元。
其中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1157亿元,创下历史最低纪录。交行金研中心认为,这与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弱有关。与此同时,外汇局早先设定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限额的计算公式,旨在让商业银行合理控制外汇贷款增量,外汇贷款的大规模减少也显示这一政策已初见成效。
实则社会融资规模缩小、结构生变,并非初次出现,而是延续了6月份的势头。当月社会融资规模为1.0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7427亿元,创下去年5月份以来的最低值。刨除信贷融资后的非信贷融资规模仅1795亿元。
非信贷金融数据“退烧”趋势得以延续,也许正是监管层乐见其成的。今年3月份以来包括银监会8号文、持续的债市整顿、外汇局设定结售汇综合头寸限额的计算公式等,无一不是在指向金融监管趋严,机构被动“去杠杆”。
中长期贷款攀升释放经济企稳信号
与历史同期数据相比,7月逼近7000亿元的人民币信贷投放并不低,譬如较之去年同期多增了1598亿元。
交行金研中心认为,一方面近期政府提出了支持铁路、城市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环保等领域的稳增长措施,这对信贷需求有一定提振作用;另一方面6月份受市场资金紧张、银行流动性压力较大的限制,贷款投放不多,部分贷款推迟到7月份发放。
而结构上的变化更为积极。当月对公中长期贷款增加2431亿元,较上月多增490亿元。对公中长期贷款环比多增与7月稳增长措施实施、部分项目开工有关,其占总新增贷款的比例也从上月的23%提升到35%,是实体经济企稳的信号。
而同日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也呼应了这一观点。7月M1同比增长9.7%,较上月提升0.7个百分点,或与企业经营活动企稳有关。7月制造业PMI及大部分细项指标均小幅回升,进口同比大幅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明显反弹,投资和消费基本稳定。
近期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行长座谈会也表示,当前,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年度预期目标的合理区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经济结构调整稳中有进,转型升级稳中提质。
货币政策维持稳健
在非财政性存款季初同比多减、财政存款大幅增加等因素下,当月货币供应增速却有所回升。7月末,M2同比增长14.5%,较上月提高0.5个百分点,高于年初制定的13%的预期值。
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认为,一则QE退出冲击缓和,估计外汇占款回升;二则钱荒后货币政策放松,体现稳增长意图。
对于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管清友预计,在13%的M2目标下,货币政策数量上进一步放松的空间有限,但也不会再度收紧。三季度经济企稳将得到巩固。
交行金研中心认为,预计年内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稳健基调,利率和准备金率保持稳定的可能性较大。在外汇占款持续低迷的情况下,预计逆回购可能成为常态,作为基础货币投放、引导市场利率平稳运行的主要工具。(来源:上海证券报)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