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命,我自己操盘。”这是刘青云在《窃听风云2》中的经典台词。但在实际交易中,券商内部的层层审批制度杜绝了交易员“只手遮天”,即使发生错盘交易,足够的内部风控理论上也可使损失最小化。
8月16日,因为光大证券某交易员的一指失误,内地A股的多只权重
股在短时间涨停,带动上证指数在不到30分钟内暴升5.62%。消息同样震动了一关之隔的香港中环,交易员四处打探内幕消息,合规部门紧急开会查找系统漏洞。结果发现,光大证券的错误源于形同虚设的内部风险控制。而在香港,超过1亿港元的交易指令必须经过四层审批。
市场同样对上海交易所反应迟缓表示惊讶。“高达50亿元的天量买单几分钟内涌入结算系统,交易所应立刻启动应变机制,停牌彻查。”国泰君安资产管理(亚洲)董事总经理袁军平表示,模拟盘进入实盘交易,同样显示上交所流量监管存在较大漏洞。
防火墙:超过1亿即须四层审批
“很难想象近50亿元的错单交易就经过一个交易员的手发了出去。在香港,错盘交易也偶有发生,但层层审批的风控机制可短时间内把冲击减至最小。”
某券商投资部高级经理在接受本报专访时介绍,经过2011年中国人寿H股400亿挂单事件后,大部分机构都斥资升级了内部交易系统。新系统下,每个交易员按内部级别设有固定的交易上限。以入职3年的股票交易员为例,出单指令超过100万港元,系统会自动发出预警要求重新审核,若金额达致1000万元,就须经VP(副总裁)批准;以此类推,一笔上亿元的交易,至少要取得四层批准,交易系统才会向交易所发出对盘指令。
该经理质疑:“50亿元的超大额指令不可能是单笔交易,按程序,这种指令首先就无法通过光大证券内部的合规部门批准。交易金额严重超越了日均交易额,MD(Managing Director)需亲自审核,加上投资总监的双重批准,才可出单。”
此次乌龙出错,实因交易员错误将测试操作的模拟盘加入了实际交易。“光大系”其后大量沽空,试图减少损失。中金所数据显示,光大期货主力合约IR1309持有空单新增7023手,以2286点的收盘点位,每手面值67万元,总金额约47亿元。
袁军平表示,利用实际资金做大额模拟盘广泛运用于新产品的测试中,目的是检验清算、交易和估值是否顺畅。在实际操作中,模拟衍生盘与实际交易盘存在防火墙,内部测试不应该转移到交易系统。
他说:“即使光大证券内部风控缺失,上交所何以忽略短时间内如此巨大的交易流量?既然没有马上停牌,取消交易一说更无从谈起了。”
翻版东京“乌龙指”
在香港、日本和欧美等成熟市场,历史上也多次发生过“乌龙指”事件,其中最著名的莫属2005年的东京证交所400亿日元的“肥指”(fat finger)错单丑闻。
2005年12月8日9点27分,日本瑞穗证券对新上市的JCOM股票发出错误指令,将“以61万日元卖出1股”错误输为“以1日元卖出61万股”,造成股价立刻跌停。该交易员在1分钟后发现了错误,并三次尝试取消,无奈遭东京证交所电脑系统拒绝。
有经验的外部交易员和散户怀疑出现“乌龙指”,大量低价买入。瑞穗证券发现错单(等于大量卖空)可能大量成交的危险,只能动用大笔资金全数购入该股票。到9点43分,股价从跌停板57.2万日元飙升至77.2万日元。
其间,散户小手川隆不到10分钟买入7100股,同日在公开市场卖掉1100股,随后由于交易所强制结算,以每股91.2万日元卖掉剩余的6000股,合计净赚20亿日元利润,成为日本一代“股神”。当时公司发行的总股数仅为14,500股。
时任东京交易部门的基金经理向记者表示,光大证券的“乌龙指”与当年日本JCOM事件如出一辙,内部风控形同虚设,加上监管部门的后知后觉,联手造就了A股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错单,结算后有可能出现索赔纠纷。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