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肖夏 上海报道
停牌近四个月后,中国重工(601989.SH)终于给资本市场送上一份大礼。
中国重工9月11日发布公告,称计划以不低于3.84元/股向10家特定对象发行22.08亿股股份,募资总额高达84.8亿元,用于注入超大型水面舰船、大中型水面舰船、常规潜艇、
大型登陆舰等军工重大装备总装的生产设计及总装业务及相关资产。
9月12日,中国重工在上海的投资者交流会上进一步证实,控股股东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旗下28家科研院所也将注入上市公司,计划在2015年完成方案规划后逐步推进。这些具备技术实力的科研院所被认为是中船重工集团旗下更为优质的资产。
一如市场广泛预期,来自于大连船舶集团(下称大船集团)和武汉船舶集团(下称武船集团)的军工资产将被注入上市公司,其中包括备受关注的超大型水面舰船。这一定增预案如顺利通过,将为未来更多中国军工重大资产上市开创先例。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承担了中国海军主战装备80%以上的研制和生产任务。注入大船和武船的军工资产后,中国重工的军工军贸收入占比预计将大幅提升到20%以上,业务结构将得到显著改善。
整体上市第四步
因涉及“资本市场重大无先例事项”,此次资产注入计划曾被一再押后,但也因此在过去数月内引起资本和军事两大领域的持续关注。
接近85亿元的募资可分为三个部分。中国重工预计将以32.75亿元收购大船集团、武船集团军工重大装备总装业务及资产。另有不超过26.6亿元的募资是用于军工装备改造项目和军民融合技术改造,涉及的同样是海洋装备项目,而剩余不超过25.4亿元则用于补充流动性资金。
本次非公开发行是中船重工集团推进“整体上市、分步实施”方案的第四步。2009年中国重工IPO后, 中船重工集团先在2011年将剥离军工资产的大船重工、渤船重工、北船重工和山船重工共4家船舶企业注入了上市公司,去年又注入了剥离核心军品总装业务后的武船重工,以及其他5家全资子公司和中船重工船舶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部分股权。
此次定增完成后,将是中国首度有核心军工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意义非同一般。此前哈飞股份、航空动力和中航电测均有过类似的核心军工资产上市的计划,但最终都无法成行。
外界关注的“航母资产”涉及上述两家中船重工下属企业。按照定增预案,大船集团承继原大船重工军品总装业务,拥有我国最大的水面舰艇建造基地,主要从事研制、生产超大型水面舰船、导弹驱逐舰、油水补给舰等各类各型号的大型水面、军辅船舶产品。而武船集团则是我国最重要的大型/超大型水面舰船、常规潜艇的总装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定增预案原文介绍注入资产时并未提及“航母”二字,在上述投资交流会上中国重工方面同样没有正面介绍航母相关的内容。
但多位证券行业分析师认为,“超大型水面舰船”指的就是国产航母。中国重工在介绍本次募资意义时也提到,在航母编队建设、现役舰艇跨代升级等因素的带动下,我国海军装备需求将呈强劲增长趋势,公司的军工和军贸生产任务持续快速增长,急需大规模技术改造。
业务结构优化
事实上,前述定增预案就引用了国内军事专家看法,认为我国需要 3 艘以上航母,并称“在未来的 5-10 年中,我国很可能进一步自主建造一艘或多艘国产航空母舰以及与之配套战斗群。”这些都将是中国重工注入军工资产后的发展动力。
在军工资产之外,此次定增涉及的技术改造项目同样有部分是用于开发海洋能源的装备,与8月国务院发布的《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要求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一脉相承。
此次资产注入将显著优化中国重工的产业结构。按照中船重工集团的长期发展思路,未来上市公司最终将形成以军品为核心,包含军品业务、海洋经济业务、能源交通装备及科技产业、民船制造及修理改装业务、舰船装备业务五大产业布局。中金研报就认为,军工资产注入完成后,利润占比有望提高到50%以上。
综合2011年至今年半年报就可以发现,中国重工的业务结构三年来已经发生明显变化:民用船舶制造、修理、改装和民用舰船装备两大块带来的毛利在2011年能占到64%,军工当时则只有20%,此后民用船舶类业务占比逐渐下降,军工和能源交通装备开始上升。此次新资产注入后,军工资产的毛利占总比将达到55%,而上述民用船舶类业务已经减少到了20%不到。
在上述投资交流会上,中国重工总经理孙波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未来中国重工还是会继续做民船及相关业务,但相比之下做军品业务对上市公司来说收入更稳定,会得到优先考虑。
而前述28家工程科研类科研所当中,同样有不少是专注于军工产品类的技术研发。有要求匿名的证券分析师就表示,这些科研所集国家之力,其实是更优质的资产。不过中国重工方面表示,由于事业单位的遗留问题较多,因此这部分科研所还需要进行处置规划,真正上市将至少在2016年及以后。
作者:肖夏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