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模具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如今的月饼制作越来越趋向于机器化生产,纯手工制作的月饼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过去制作月饼的模具逐步转变为人们手中的收藏品。制作月饼的各类模具传承了上千年的中秋文化,在精致的花纹图案里,雕刻着人们的企盼和祝福。
追根溯源
月饼模具是民间雕刻艺术的奇葩
月饼模俗称月饼印,是制作月饼的工具,最早可追溯到宋朝,但流传至今的月饼模子以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居多。旧时,几乎家家户户都在过中秋时自己制作月饼,饼模多为自制,不同年代的印模形式千姿百态,图案丰富多彩,蕴含了国人朴素的思想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将生活和艺术合二为一,历经百年仍韵味犹存,是凝结我们民族情感的实用器和艺术品,是民间雕刻艺术的一朵奇葩。
家住我市城南的民间收藏家、陕西省收藏家协会顾问、西安收藏研究院院长薛勇先生自20世纪90年代始,热心于民间印模的收集与研究,近二十年精心收藏了全国各地印模1000多块,从宋代、明清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各地有代表性的年糕板、月饼模子、粿印就有300块。并著有《舌尖上的艺术:中国糕饼印模图鉴》一书,从民间糕饼的发展历史以及印模的用途、雕刻、类型、图案等方面入手,详细地解读了我国民间独特的食品文化和印模雕刻工艺的精神内涵。
谈起月饼模具的历史, 薛勇说,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糕饼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祭品和食品,各种糕饼一直是神案和餐桌上不可或缺、极具艺术性的主角。时令节庆、婚丧嫁娶、暖寿贺诞、祭祀拜祖、满月庆生,都需要大量糕饼。它们造型优美,图案丰富,对大人小孩都充满着诱惑和吸引力。记者看到他收藏的糕饼印模以木为主,小的一般1寸,大的则达1-2尺,形状多为圆形,也有正方形、椭圆形、莲花形、桃形等。在传统习俗中,嫦娥、玉兔、吴刚、桂树成为中秋节的象征,吴刚伐桂是糕饼最常见的图案题材。春兰、夏荷、秋菊、冬梅为题材的花卉纹饰,“福”、“禄”、“寿”、“禧”等文字纹饰,龙、兔、猴、麒麟、蝙蝠等瑞兽纹饰则表达了人们祈求吉祥如意、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藏家声音
月饼模具延续着民俗文化的根脉
薛勇告诉记者,他收藏的月饼模具分为以下五大类:一是瑞兽杂宝类;二是花卉果蔬类;三是神话典故类;四是吉语祥纹类;五是桂宫蟾影类。此外,还突出了闽南的神龟粿印与状元文化的关联。月饼模具多称饼印或粿印,使用最多的是桃子、龟、鱼、钱和八卦的形象。以厦(门)、漳(州)、泉(州)为主的闽南人制作粿印的一个突出的特色,就是把粿做成龟的样子,表现了这一方土地的人们敬仰的“龟文化”。在闽南人看来,龟是健康长寿的象征,而中国人自古就崇尚“多福、多寿、多子”。在闽南,龟粿的使用一定要与红色相配合,变成“红龟粿”。不论是春节、中秋等喜庆节日中的祭祀、请客和拜访亲友,还是日常里婚嫁、生子、做寿、迁居等喜庆时刻的宴请、送礼,都是必备红龟粿的。记者注意到,薛勇还收藏有不少反映闽南地区状元文化的粿印,十分生动有趣。薛勇说,糕饼印模不仅是糕饼定型的工具,也是精美的木雕工艺品,它承载着我们民族的记忆,延续着我们民俗文化的根脉。
谈到月饼模具收藏的市场行情,薛勇坦言,它既是一种历史的见证,更是一件件精美的将生活和艺术结合为一的传统工艺品,现如今更摇身变成一种日渐罕见的精美藏品。上世纪90年代中期,很多韩国人来中国收购月饼模子,当时10元一个,被韩国人大量收购,价值被严重低估。目前,中国的月饼模子大都较贵,大号的、雕工精细的模子可卖到2500元左右;机械化生产的普通饼模也在百元以上。和其他藏品一样,饼模也具有稀缺性的特点,年代久远的弥足珍贵,一个清代的饼模可卖到几千元。一枚明朝万历年间“狮子滚绣球”饼模在藏界已难得一见,这些纹理已然斑驳的木质模具因传承了上千年的中秋文化而受到后人的追捧。
月饼模子可以说是对中秋节民俗演化的一种记录和存档,它的艺术形态是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也是民间传统审美观念的一种物化,在一定意义上展现出了中国民间传统的艺术体系和造型体系。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