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文】
自住型商品房,与经济适用房出现的划时代意义不同,但它,却正见证着房地产调控思路转型的代际转换。
北京近期提出“自住型商品房”概念,与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廉租房一样,标签定位于保障房,印记着多种保障房性质的集影,但它,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标志着房地产调控思路从抑需求到增供给的过渡。
对于自住型商品房,政策这样规定,房企通过“限房价、竞地价”等方式拿地,价格比同地段同品质商品房价格低30%,有购房资格的家庭无论户籍均可购买。取得房屋所有权证5年后转让的,增值30%上交财政。
其最大亮点在于,不论户籍均可购买。看似只是购买资格放宽,其实,与之前保障房定位有着质的不同。此前,保障房放大“保障”,福利具有区域本地化,重在本市低收入人群的住房保障。而自住型商品房的资格放宽,透露着,它更重要的存在目的是抑制投资投机。
价格比周边楼盘低三成,全民可申请,将让一部分有刚性需求、自住需求的家庭,从商品房市场转战到自住房,通过调节供需关系,使房价回归到合理位置。每个家庭只能购买一套自住房的限制,对于真正有需求的家庭来说,一套亦可以满足,对于投资投机者来说,一套的限额也不足以让其风生水起。而满5年方可转让,30%收益转让上缴财政,对于投资投机者来说,也会极大的削弱其积极性。相较而言,不如买普通商品房来的痛快,尽管购入价高,但收益全归己,与自住房30%低价购入,30%收益上缴相比,收益基本一致,但普通商品房可自由买卖,尽管不满5年须缴纳20%个人所得税,但这部分支出可以附加在买房者一方,与己无关。
只是,听起来很美,实际呢?
意在抑制投资投机,真的能抑制得了吗?从自住型商品房的定价来看,低于周边楼盘价格三成,将最终价格定于依附于市场,还能打压市场吗?如果市场均价1万元/平方米,自住型商品房定价7000元/平方米,而当市场价格涨至1.5万元/平方米,自住型商品房定价也随之涨至1.05万元/平方米。反过来看,是不是更像商家提价后的打折手段,而无关乎商品的实际价格。再者,这样一个水涨船高的定价机制,让低价位跟随高价位,而非高价给跟随低价位,最终,即使政府放大供应量,自住型商品房,也只是大市场身后的小市场而已。如果大市场真如所愿价格下跌,小市场同样跌价,投资客抽身的同时,刚需难道会一如既往力挺自住房吗?显然,他们和投资客怀有同样的心态,因为面对的是同样的市场,只是大小不一而已。
自住型商品房能不能抑制疯狂的房价,难下定论。
它的吸引力在于,对于刚需来说,既然要买房当然会选择价格更低的,当自住型商品房满足了越来越多的刚需族以后,原本庞大的买房大军会大幅削减,自住型商品房筛出的另一部分“土豪”,在房地产市场上风起云涌,捣腾升值,像曾经的“君子兰”。而如果,“土豪”们不甘心市场的缩小,转战自住型商品房市场,是否,自住型商品房将是房地产市场的复制?尽管政策规定符合条件家庭限购一套。然而,经济适用房的故事告诉我们,巨大收益背后的智慧或将突破此限制。至于后期的监管如何,将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自住型保障房,在集合已有保障房性质上突破,它的结局或是如其他保障房一样,在各种贪腐声中凋敝,也可能,它能有效将房地产市场一划为二,市场、保障双结合解决不同房地产市场需求。
在纷繁复杂的保障房体系中再落一枚自住型商品房,在原本保障房还未见成效且状况百出时,它的出现,确如中国房地产调控的一贯思路—哪里出事堵哪里,缺乏统一规划性与延续性。而长久的调控历史至今,“拨乱反正”非一朝一夕之举,但“自住型商品房”代表的“从抑需求到增供给”的调控思路转型,或可将房地产市场引导走向供需平衡之道,还原一个真实的房地产市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