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从发布政策后立刻执行, 再到一周时间内所有参与试点的银行发行完毕,如此快速的政策执行方式,在以往并不多见。
一位参与CD发行的商业银行人士认为,此时的央行似乎已经十分清楚通过控制流动性来约束银行去杠杆的方式已经变得不现实了;突然推出CD意在将游离于shibor市场之外的银行之间的线下交易纳入管理之中。
错配继续
此时,在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工作的钱某决定拆借一笔7%的10亿元资金维持一个收益在9%左右的地方融资平台项目的流动性。他不想看到由于没有资金支持导致项目无法持续,最终成为不良贷款。由于资金成本的大幅上升,这笔业务的收益率已从原来的4%左右下降至1%,但是为了维持总资产规模增长,他只有借入成本比以往高出不少的资金。
这就是银行同业业务的一种:虽然没有存款,但通过向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借入资金维持自身资产规模的扩张。
记者从多家相互拆借资金的银行了解到,当前一个月内和一年期的资金拆借利率已经攀升至8%左右。这或将导致不少银行分行出现“爆表”。所谓爆表是指在拆借资金价格不断上涨下,银行为了维持资产与负债的平衡,不得以以远高于资产收益率的价格拆入资金,最终导致资产端收益率与负债端资金成本的倒挂。
在6月末发生的银行间流动性危机中,这样的情况在商业银行中十分普遍。某股份制银行一家分行为确保2013年半年度资产负债表的平衡,不得以大举高利息借款,最终导致超过3亿元的亏损局面。“如果在余下这段时间,新拆借资金价格超过其他项目收益率,我们再考虑将它移到表外。而缺少的部分收益用拨备覆盖率的资金来弥补。”钱某说。
此时,看着11月份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中强劲增长的一般贷款、委托贷款以及居高不下的国企负债率,钱某不甘心先于其他银行降低杠杆,最终导致收入落后于同业。
如果将要出台的银行同业监管政策对银行投资类科目没有具体资本金、备付金等规定,在随后将公布的2013年年度报表中,商业银行将延续三季报中将表外的非标资产、表内同业资产继续向表内投资类科目转移。
由此表面上信托受益权等同业资产在减少,在降低杠杆,实际只是改变了计入资产的科目,商业银行并没有减少对流动性的依赖。
“商业银行是理性的经营机构,监管机构不要指示银行做什么不做什么。我们有要生存的业绩压力。从资本金约束到信贷额度管控,商业银行只有同业业务这一条路,而在各级政府以投资拉动GDP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只是顺应潮流。”一家总部在南方的股份制银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对记者说。
争夺资金
进入12月,央行的一举一动牵动着每家银行的神经。
某国有银行资产负债部人士告诉记者,今年财政投放或依然为去年的1.2万亿元左右。根据他们的测算,2014年1月份里银行需要1.1万亿以上的资金来维持居民的正常存取使用。
“如果央行依照去年在财政投放后发行央票,我们就需要向国开行、邮储银行借钱确保明年初的正常支付。”上述国有银行资产负债部人士说。
这位人士预计12月16~20日将出现一波流动性紧张状况,2014年1月5日、18日将会上演另一波。
为确保2013年年报有一个完美收官,一场“增规模、保收益”的资金争夺战已在银行之间上演。
“35天、16日起息、5万元起年化收益为6%。”工行推出了本年度收益率最高的自有理财产品。华夏银行也在提高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36天、6日起息、5万元起收益率为6.3%;11日起息,年化收益率为6.7%”。
对于银行从业者来说,他们十分清楚由于外汇占款波动性加大、贷款创造存款持续减弱和债券投资的减少,外加互联网金融对资金的吸引逐步增长,新增存款的持续降低已无法支撑他们继续通过增加规模来提高收益。
此时,某国有银行的孙某时刻都在计算着资金价格的变化,他所在的资产负债部计划在12月22号之前,向其他国有银行拆借1000亿元。由于缺少风险资本,依照监管指标规定,他们需要用一般性存款进来缓释风险资本压力,以便确保资本充足率不会因规模增加而大幅下降。而他的同事则在做购买资产计划。
与此同时,一家股份制银行的李某却在拼命地做着贷款项目。与往年已经开始四处游玩不同,在剩下的十几天里,他要投放50亿左右的利率上浮25%以上的高收益贷款。
他们都在为利率市场化下更加激烈的资金争夺储备产品。
“对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来说,一方面,存量优质资产需要放在资产负债表中支撑收益。另一方面,由于今年新增贷款大幅减少,他们只有购买新的高收益资产成为新发行理财产品的资产来吸收居民购买。对于多数股份制银行来说就更为直接了,在同业业务限制资金获取下,唯有更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方能为他们带来持续的流动性。”一位资产管理公司人士告诉记者。
上述那位在一家股份制银行总行工作的钱某认为,此时资金成本这么高,不用多想,很大一部分资金还是流向对高利率不敏感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国企。
瑞银证券财富管理研究部主管高挺用金融创新时代形容如今的中国金融市场。根据瑞银证券的测算,中国整体信贷/GDP和包括表外融资的银行信贷/GDP的比值已从2011的180%和170%上升至220%和190%。
高挺认为考虑潜在风险,现在中国还没有到“去杠杆”的时候。但是从债券利率上涨再到银行纷纷提高理财产品收益率再去寻找更高收益的项目,他们不断将成本转嫁给实体经济的同时也在不断增大社会的整体风险。
之前那位股份制银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告诉记者,他们预计还有半年时间实体经济就真无法支撑利率上升的压力了。
央行的锤子
之前的参与CD发行的商业银行人士认为,此时央行似乎已经十分清楚在通过控制流动性约束银行家们行为的方式已经不现实。通过数量型工具调控或将再次出现今年6月末流动性危机的情况,而提高拆借资金价格的价格工具,银行可以轻易将此转嫁给实体经济,由此推高企业借贷成本。
在此背景下,央行于12月8号出台了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并要求翌日生效。而在办法施行一周时间之内,首批试点的10家银行就已经将CD发行完毕,如此快速执行政策,在以往并不多见。
上述参与CD发行的商业银行人士说,央行是“带有命令下指令”的,即便在银行之间拆借的另一个市场中拆借利率已达到8%左右,各家商业银行只有积极响应而不敢随意报价。
首批报价中,工行将CD利率定价为5.1%,中行与建行发行的CD利率为5.2%,国开行的CD利率定价为5.25%。“依照规定,一年以内是固定利率加浮动利率,一年以上是固定利率。这就是好比一家银行向另一家银行发放贷款。最终,央行意在将游离于shibor市场之外的银行之间交易纳入管理。”他说。
由于Shibor属于公开市场交易,如果出现一个高于其他商业银行的报价,无疑将那些急需资金的商业银行暴露在市场中。因此在同业业务不断发展壮大下,商业之间私下的交易成为银行随后补充资金的重要渠道。
“央行是国家最后的放款人更是国家信誉守护者,出于中国经济免遭大难而伸出援手(向银行借钱)。但对于已经习惯依靠短期资金推升规模增长的商业银行,他们选择提高理财产品价格来吸收资金,随后在以更高价格投放给企业和居民,这种过度看重价格而非风险无疑加剧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由此在价格、数量都无法管控银行家们推升实体经济出现大量系统性风险的实事下,(央行)不断推出相关配套政策、指导指标和工具下确保存款保险制度的顺利推出。”上述参与CD发行的商业银行人士说。
在他看来,在无法真实评估美国正式退出QE政策对中国实际影响下,如果银行间再次出现6月末流动性危机,势必将银行间的系统性风险传导给实体经济。央行化解这个风险的办法就是让购买理财产品的居民逐步感受到商业银行无法兑付预期收益。同时,让一些实在不愿降杠杆、依然依赖流动性经营的小型商业银行真正感受到破产危机的风险。在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后,这些都可以进行实质操作。
一位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从实际数据看,包括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内的大部分银行月中的存款都是负数,当前的流动性局面早已不支持商业银行资产的扩张。
虽然爆发危机的路径清晰可见,但对危机爆发规模的不可预测,让央行加快了管理银行的步伐。
某股份制商银行部门总经理将央行推出CD比作是锤子。因为央行不是要摧毁金融系统,也无法为商业银行间的相互竞争降温。
“因为商业银行一意孤行,为保护国家信誉不受到严重损失,央行大锤落下在所难免。”他说。
作者:史尧尧
点击进入【股友会】参与讨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