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证券报报道,近年来,对于信托产品兑付风险的争论不绝于耳,近日吉林信托爆出10亿元信托兑付危机事件,将社会公众的目光再次聚焦于信托产品的安全性。
分析人士指出,虽然“刚性兑付”从未被写入任何官方条例,但是在信托业发展最快的那几年,成为业内的“潜规则”,而这也让其背后的风险越积越大。实际上,今年以来信托产品的风险就在不断暴露。普益财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20日,今年已有16只集合信托产品被曝出现问题。
不过,来自监管层的数据表明,2013年信托的兑付风险或许没有市场预期得那么大。据统计,2013年以来,延迟兑付出现问题的项目所涉及金额仅200亿元出头,相较于信托业目前超过10万亿元的资产规模,这个比例不算高。对于外界关注的政府平台类信托和房地产信托,截至今年9月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托约为1.5万亿元左右。
专家和业内人士指出,兑付风险的背后与此前今年信托业“疯狂生长”有着莫大关系。因此,为了信托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近日举行的2013年中国信托业年会上,监管层表示拟建立起八项科学合理的机制,并酝酿让信托机构按资产或资本规模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成立专门的信托稳定基金。
中国信托行业协会专家理事周小明撰文指出,由于信托关系不属于债权债务关系,两者之间的界限泾渭分明,所谓信托公司对信托产品的“刚性兑付”,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理论上均无法成立。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