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多大,杨凌就有多大。”这是杨凌当地的笑谈,暗指杨凌示范区空间不足。据了解,杨凌示范区城市有8万人口,其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师生就占到一半多。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杨 凌示范区),又称中国农科城,于1997年7月成立,是“中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国家希望该区能够为我国半干旱、干旱地区的现代农业做出示范与推广。
然而,跻身“农业国家队”16年后的杨凌示范区,正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
“按照国家赋予的职能,杨凌示范区并没有真正起到示范作用,只是建立起了城市框架和基础设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霍学喜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道。
首先,杨凌示范区在现代农业方面虽有科研成果和高新技术,但市场化和转换度不尽如人意,实际推广作用有限。加之财力有限,导致杨凌示范区经济规模偏小,城市功能不完整。杨凌示范区管委会相关人士对此坦言,因示范区远离大城市,加之农业为弱质产业,其发展有诸多制约。
对此,当地学者建议杨凌“撤区设市”,定位为中国首个农科型中心城市,以推动“中国农科城”的农业技术产业化步伐和区域经济实力的增强。
发展空间不足/
在杨凌当地,西南方向被当地人称为新城区,即杨凌示范区,而原来的行政区划杨凌区被称作老城区。
谈及杨凌示范区成立以来的变化,出租车司机杨军颇为矛盾。要说变化,确实很大,杨凌以前是个乡镇,荒凉偏僻,现在繁华多了。但好像又变化不大,杨凌还是那么小,人也少,特别是每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寒暑假,杨凌似乎没人消费了。
杨军的说法并非夸张,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杨凌示范区建成区面积仅16平方公里,总人口20万人,其中城市人口8万人,而在这8万多人的城区人口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师生就占到一半多。
这一切源于杨凌示范区获批成立时,与其他开发区不同,远离大中城市的特殊性。
杨凌示范区属 “省部共建”体制,享受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省级行政管理权,原有的杨凌区则划归杨凌示范区管辖。“杨凌示范区比较特殊,当初国家批复时,是当成开发区的,但是国内的开发区都在大中型城市里,唯独杨凌示范区远离大城市,周边都是小县城。”上述管委会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因此,杨凌的发展或多或少会受限。该管委会人士坦言,障碍之处在于它没有一个通畅的技术流、物流、信息流、人流,加上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发展就相对比较慢。
对于杨凌示范区偏居一隅的情形,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成荣更是直言,这是影响杨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杨凌在此前就是农业乡镇的区域里建了示范区,但面积太小,离宝鸡和西安也都比较远,示范区涉及土地的使用和流转,包括技术的落地实验,这些都需要土地。
事实上,杨凌示范区因城市规模小,已然引发诸多困窘。杨凌示范区在“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曾明确提及,“发展空间明显不足,城市建设和产业用地趋于紧张。示范区行政区域狭小,经济社会发展依托的一些重要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十分有限,难以独立发展区域经济。”
对此,记者注意到,杨凌示范区希望通过城乡统筹来加快城市建设。按照设想,在城镇布局上,其计划构建“一城-三镇-一批新型社区”的发展形态。在主体功能区建设上,则构建“一核、四心、四区”和“两轴、两环”的空间布局。
产业化程度较低/
据杨凌示范区管委会提供给《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资料显示,在支撑旱区现代农业发展方面,杨凌示范区在陕西省内布局建立了206个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年示范推广总面积达到4233万亩,总效益达到112.7亿元。
此外,颇具影响力的每年一度的杨凌农高会,至今已累计吸引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31个省区的上万家涉农单位、1995万多客商与群众参展参会,成交总额3553.73亿元人民币。
尽管作为国家唯一的农业高新开发区,杨凌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现代农业示范和推广上成绩斐然,不过,陕西省社科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告诉记者,“杨凌成立多年来,和当初的预期还是有差距,一是不仅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技术上没有达到期望,二是农业产业化没有做起来。”
上述学者认为,杨凌示范区比较小,发展空间不足,加上单单依托大学,而不是形成高新农业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化自然很难做起来。
而在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张宝通看来,国家给杨凌的要求是做干旱、半干旱的示范,但是它的地貌实际上不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示范区地盘太小,旗下亦无管辖的干旱、半干旱的县,杨凌更多是试验区,而非示范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某学者亦坦言,杨凌示范区并没有真正起到示范作用,它成立16年最大的贡献就是城市框架和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起来了。
“杨凌所做的一是北边的食品产业园,有几家食品企业,东边做了一个农资为主的产业园,包括节水灌溉、种子化肥,另外北边还有一些示范园,有几个农家乐。”霍学喜告诉记者。
对此,杨凌示范区管委会相关人士则认为,农业转换是个过程,从新品种的推广和成熟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耐心和信心,也需要各方的支持。
而作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杨凌示范区的使命更多是创造出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模式。基于此,杨凌是一个示范窗口,目前农业发展处于一种踏步阶段,也是改革农业探索现代农业的窗口期。
地方财政实力孱弱/
杨凌示范区成立16年来,经济实力和地方财力均大幅提升,但作为国家级开发区而言,其经济总量仍偏小,自身财力十分有限。
数据显示,杨凌示范区1997年成立时,地区生产总值仅为3.83亿元,财政总收入为1369万元。而示范区成立之后的第14年(亦即2011年),其生产总值达到60.7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为3.61亿元,本区财政总收入达6.97亿元。相比成立之初,GDP和财政总收入均翻倍增长。2012年,杨凌示范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72.5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为4.99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9.0亿元。
不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与同区域横向比较,西安的长安区2012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4.7亿元,远远超过杨凌区的这一数据。
地方财政实力孱弱,导致杨凌示范区投资规模一直不温不火。
从杨凌示范区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来看,以五年时间为节点,其2008年、2009年、2010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分别为16.05亿元、22.26亿元、36.33亿元,增长平稳且规模偏小。不过,2011年这个数字升至55.01亿元,2012年更是高达76.08亿元。
据杨凌示范区披露的2012年经济运行情况分析,近两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和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三产投资高速增长,占比增加,而房地产投资是带动三产增长的主要因素。
事实上,杨凌示范区自身财力紧张,经济实力羸弱,亦成为该区发展的掣肘。杨凌示范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杨凌自身经济总量小,财政收入低,投资规模不大,城市化水平较低,综合经济实力和区域核心竞争力亟待加强。”
另在其“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谈及面临的困难时,杨凌示范区也提及自身财力来源十分有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贷款期限结构不合理,集中还贷压力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大,农业和涉农企业多,政策性减免税企业多,财力十分紧张。
记者注意到,面对财力有限的窘境,杨凌频频通过债券市场寻求资金支持,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官网信息披露,仅去年一年,杨凌示范区下属杨凌现代农业开发集团发行16亿元企业债。杨凌3家企业则联合发行了8100万元的中小企业债。
对于以上难题,当地多位学者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建议杨凌应撤区设市,行政区划调整和升格,以破解“中国农科城”目前面临的诸多现实尴尬。
一直呼吁杨凌设市的学者张宝通告诉记者,“杨凌一旦设市,城市才具有吸引力,那些国内外搞农业高新技术的人才、企业、项目、资金就会被吸引至此,企业多了,财税来源就多了,财政收入自然有保障。”
而在裴成荣看来,杨凌设市的必要性在于,它在关中城市群中相当于一个孤岛,没有大的城市作依托,只有设市依托完善的城市功能,杨凌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撤区设市破题/
事实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关于杨凌设市,在2010年时陕西层面就曾有过表态,且按照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到2020年杨凌将建成该区域的“次核心城市”。
2010年6月,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一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陕西省政府新闻办曾透露,杨凌示范区设市的工作正在启动,杨凌示范区或将设市。
而按照《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杨凌和宝鸡、铜川等地都被定位为经济区 “次核心城市”。根据以上规划,到2020年,杨凌城区面积要达到3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0万人。
“我一直呼吁要成立杨凌市,把乾县、永寿等干旱县,以及关中武功、扶风半干旱县、秦岭北麓的眉县、周至划进去,否则示范区那么小的地盘,没有一些干旱、半干旱的地区,它怎么做示范。”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张宝通表示。
裴成荣也认为杨凌设市非常必要,全国开发区有很多,做得好的都基本依托于一个大城市,杨凌在偏农业的区域里面搞了个示范区,没有大城市依托,离宝鸡和咸阳都比较远,制约了它的发展。
关于杨凌撤区设市,《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当地学者还提出了两套方案。
具体为一是把武功县,扶风县,周至县青化乡、哑柏镇,眉县青化乡划归杨凌;另一个是把武功县、周至县、扶风县、眉县、乾县5个县全部划入杨凌,在杨凌示范区推行“区市合一”和“统筹管理”。
不过,以上两个方案并未得到官方的正式回应。
对于杨凌设市的进展以及官方构想,《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亦向杨凌示范区管委会询问最新情况,其相关人士回应称,“关于设市,我们按照关中经济区的规划,正在拉大城市框架,正在做这事儿。”
不过,当记者询问是否有关于此的编制方案,有无向国家层面进行递交时,上述人士则显得含糊其辞,“就官方回应的态度来说,我们"只干不说"。”
而对于杨凌目前发展现状以及如何破题等问题,记者向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发去采访提纲,不过截至发稿前,并未收到对方回复。
对话
西北农科大西部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征兵:
农业科技转换缺乏平台杨凌仍需国家“输血”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张静 发自西安
事实上,农业科技成果转换和应用效率低,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软肋。
在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国家提出将重点关注农业现代化,着力解决我国农业效率低下的问题,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杨凌示范区成立已有16年,考察其成立以来在现代农业示范方面所做的工作和遭遇的困窘,具有现实和典型意义。
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就我国农业产业化以及杨凌示范区相关问题,采访了长期关注研究农业经济的学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王征兵。
农业科技转换效率低
NBD:为什么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和技术转换效率低,农业难以产业化?
王征兵: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换率比较低,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很多农户经营规模比较小,一般平均每户大概5~6亩或7~8亩地,从全国来看,人均耕地面积大概为1.2亩~1.3亩地,因为经营规模很小,农户感觉科学技术的影响并不大。
第二个原因在于,我们没有一个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导致我国农业科技转换效率不高。
NBD:事实上,除了农业科技成果和技术转换效率低,农业经营效益似乎也不高?
王征兵:对,这也与规模有关。某位专家曾写的研究报告提到,美国农民种一亩小麦的平均收益是70元,而陕西农民一亩小麦的收益要比美国农民的收益高出4倍,但是陕西农民为什么收入更低,这就相差到了规模上,美国农民种小麦的面积能达到上万亩,而我们国家的种植规模太小。
第二个原因是农民在经营方面积极性不高,种粮对于很多农民而言,只是附带性的收入,很多农民的主要收入靠打工,种地收入不如打工收入。所以,很多农民认为,种地不是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他们不愿意在农业上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土地效率不高。
第三是很多农民没有掌握农产品营销的技巧和方法,商品分多种档次,但农产品就没有那么多,实际上农产品也应该拉开差距,根据收入和需求的不同,去生产相应不同档次的产品,但现在农民一般没有品牌意识。
杨凌仍需国家“输血”
NBD:杨凌示范发展整体情况怎么样?作为国家唯一的农业高新示范区,您对其在现代农业示范方面的评价是什么?
王征兵:杨凌示范区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这是毫无疑问的。它依托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要做了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比如在小麦、玉米、油菜方面研究出了许多优良的品种,通过优良品种我们辐射到了全国。二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及示范区在省内设立了十几个农业示范站,通过示范站培育优良的品种和新的栽培技术,并可以做相应的样本推广,可以让农民去模仿。比如在白水县有苹果试验站,在西乡有茶叶基地,在周至有猕猴桃农业示范基地,这些对于杨凌农业发展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还有一个是已举办了20届的农高会,通过杨凌农高会,各种科研成果得以展示。但是杨凌示范区虽然在农业示范推广上作用显著,但是与社会的需求,国家的需求还是有一定差距。
NBD:对于以上困境,杨凌示范区如何破题?
王征兵:国家要认识到农业科技和工业科技的不同特点,杨凌示范区是省部共建,希望国家和省里能够给示范区更多的支持。农业技术和工业技术截然不同,工业技术很容易转换,企业家对此很感兴趣,它很快能够自我造血,政府不需要投入太多的钱,但农业就不一样。
这几年杨凌示范区的投入有所减弱,但因为杨凌是我国唯一的一个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全国没有第二个样本可循。所以需要国家来扶植,多投入资金。
科技转换平台欠缺
NBD:据了解,杨凌示范区成立16年来亦遇到诸多困境和障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原因是什么?
王征兵:我们目前缺乏这方面的企业家,应该通过他们和专家合作去推广新技术。此外,在推广方面的激励机制有待完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国内建立这么多农业示范站,但示范站存在资金如何支撑的问题,前期学校可以投入,但难以长期维护。
第三个方面,我们缺少科技转换、供需衔接的一个平台。比如许多农民反映,需要一些科研技术,没有一个相应的接洽平台和信息对接的平台。
NBD:您刚提到农业示范站存在资金问题,具体是指什么?除此之外还存在哪些问题?
王征兵:现在示范站基本上还是靠示范区和大学本身资金投入,多数示范站自身造血功能不强,但一直依靠地方财政学校支持,长期也不现实。
除此之外,有农民反映,示范站的技术大多太高端了,虽能改变农民的观念,但实际应用性不强,农民希望能够有一些他们能够模仿的东西。还有一个是农业示范站这样的样本还不够多,不够集中,作为农业示范区,应该让外来借鉴者能看到一些专业化的展示样本。
作者:张静
点击进入【股友会】参与讨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