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的冰冻期后,IPO的开闸让所有的投资机构都在翘首盼望今年行业触底反弹,但事实却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
一基金合伙人马波(化名)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转述了企业的回馈:欢迎投资,不欢迎尽职调查。马波的脑海里,浮现的是几年前疯抢项目时的惯例,实际上,这是那时人民币基金的做法。疯狂时代的疯狂做法不足为奇,但行业低谷时却仍有这样的现象出现,马波感到惊奇。
普华永道中国私募股权基金业务组华中区主管合伙人高建斌并不否认上述现象的存在,不过他对投资阶段的比拼没那么焦虑,他反而担心积压项目如何退出的问题,这也关系到募资能否成功。
退出积压项目成募资阻力
普华永道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PE/VC投资交易的数量为1105起,其中退出数量仅为126起,占投资总数量一成。
在此前提下,高建斌认为,虽然IPO的利好消息会给人民币基金带来新一波的浪潮,但这种上升与前一轮一窝蜂的表现会有所不同。“眼下大多数投资机构会更理性,关注的重点会是,在前几年被投资高昂回报吸引冲进来的人民币基金接下来的退出问题。”
在他看来,这些积压的项目并非在短期就能够快速被市场消化,而这对于基金存续期较短的人民币基金而言压力会很大。他判断,今年IPO的重启有望为募资带来新的惊喜,大部分投资机构仍将以募集人民币基金为主,但前提是如何处理手中的积压项目,给LP(有限合伙人)一个良好的交代,因为这不仅影响着投资机构的业绩表现,同时也是决定其下一个新基金能否顺利募集的关键因素。
记者在近期与多家人民币基金的接触中发现,大部分机构都乐观地表达了想在今年募集新基金的愿望,不乏已有一些机构开始着手准备募资材料。
但市场的信号多少说明了一些问题。根据近日普华永道对中国私募基金市场的分析,鉴于中国人民币私募基金的行业整合仍在继续,去年人民币基金的募集金额已是第二年下跌。
LP持币观望
对此,普华永道中国企业购并私募基金主管合伙人刘晏来告诉记者,他个人的观点是今年人民币基金在募资方面并不会有大规模的反弹。
在刘晏来看来,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国内LP的群体组成。他提及,在欧美国家诸如养老基金、大学基金等这类的财富管理惯以PE的形式存在,但这个比重在中国还很低,这也就决定了机构投资人在国内LP群体中尚处于少数派。
“虽然随着机构型LP的不断崛起,这部分群体在今年会有更多的资产配置在PE领域,但这仅是一种温和的增长。”他说,“长期以来,民营资本作为LP的主体,这部分个人群体此前被外资创富的示范效应所吸引,逐利心太重,但这两年在现实不如预期的情况下,他们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创伤"还未抚平。”
据刘晏来介绍,全球顶尖PE平均年收益率仅超过20%,这已是一个很高的数值。而以往国内PE惯用的思维是寻找有望在一两年后上市的企业,但在经过10年的挖掘,大量这些看似容易投资的企业已被投完,此类项目大幅减少,过往所谓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回报的神话也会随之消失,一旦个人LP看清投资现实,短期内不会贸然“出手”,这在无形中会让完全依赖个人投资者但又缺乏业绩支撑的中小型投资机构的生存状态堪忧。
投资前先想好出路
不可否认的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私募基金市场的活跃度在明显上升。根据普华永道提供的数据,去年私募基金交易披露金额达到350亿美元,较2012年有显著成长,且平均单笔交易金额9540万美元,创2008年以来历史新高。
这股势头会在今年延续。刘晏来提到,今年因为IPO的开闸,人民币基金的退出会有合理的预期,这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民币基金的投资比去年更活跃。
但是他也观察到,不少PE基金在对项目的投资决策上变得更为慎重。“以前人民币基金惯用业绩对赌的形式来实现后期的股权比例调整,同时保障自己的利益,但当不少机构逐渐发现对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临上市的公司,对赌不易被兑现后,更多地开始在项目核查上采取谨慎的态度,而不再像以前,有个对赌就直接"跳"进去。”他说。
一家人民币PE基金合伙人向记者证实了上述这种说法。今年其所在的机构在投资方式上也按照行业形势的变化做了相应的调整。“对于整体投资观念和投资方向上的把控有很大的变化,核心在于投资之前一定要看怎么退,拟投项目是否可退出性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上述合伙人提到,这需要对企业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各种手段尽可能把其中掺杂的水分挤压出来,在印证项目未来成长可能性的前提下,再考量机构未来退出的可能性,最终才能做出投资决策。
高建斌在与一些PE机构接触时也发现,更多的PE现在在投资时往往会设定几套方案,比如这个项目今后是往IPO的通道去走,还是并购的方向去考虑,策略往往更为多元化。而这些策略在他们投资前往往就被确定下来,一旦确定了这个方向,其在后续就会搭配不同的资源,采取不同的方式来管理项目,以使其能更快地往这个方向推进。
作者:李静颖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