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机制推进发行
据悉,新一轮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规模 为4000亿左右,包含存量约1000亿。在去年9月中旬举行的内部资产证券化工作会议上,央行有关负责人要求与会各银行制定合理的证券化发行计划和业务计划,确保2014年6月30日前完成发行。不过,中诚信国际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去年10月至今年2月一共仅发行8单共计26期证券化产品,总金额230亿元,仅占扩大试点总额度的5.75%。
海通证券信贷资产证券化负责人朱瑾轶表示,近期已发行的贷款抵押证券(CLO)中,基础资产池的加权平均利率大多无法满足市场对CLO优先级的利率要求,故无法达到资产证券化的真正目的。此外,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目前还存在发行成本过高、信贷资产池利率过低、产品设计人员普遍希望选择内部评级高的贷款、银行缺乏动力出售最优质信贷资产等问题。
从操作模式上,朱瑾轶建议,由银行购买现存的信贷资产向与银行合作发行新增信贷资产转型,以缓解由于贷款发放时间不同而导致的市场利率差异问题。朱瑾轶还建议,在产品结构上进行优化,在利息现金流中加入新的触发保护机制即本金覆盖率测试(OC Test),帮助CLO平衡入池资产风险和优先级风险之间的锚段,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资产池和产品端利率倒挂的情况,并帮助银行降低变相贴息的压力。
朱瑾轶指出,由于本金覆盖率测试实质上保护了除次级以外的所有级别证券的本金偿付,入池资产的范围在理论上可更为宽松。可从低收益高评级贷款为主转为高收益可投资级别的贷款为主,并能同时保证优先级始终处在AAA范围,缓和资产池和产品端利率倒挂的情况。
审慎试点防范风险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目前发行总量约900多亿元,存量328亿元。存量规模远低于中期票据、企业债等其它固定收益产品,业务处于起步阶段,与银行的存、贷、汇等业务相比仍属非常规业务。我国自2005年开始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前后历经三轮。有分析指出,我国目前信贷资产证券化大多以优质的企业贷款为基础资产,交易结构较简单透明,具有审慎、标准化的优点,但同时这类产品总体规模仍很小,市场化程度较低,对投资者吸引力有限。经历多轮审慎试点,信贷资产证券化仍未成为商业银行常规业务。
2012年央行、银监会、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此次扩大试点增加了“风险自留”和“双评级”两大审慎性安排。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研究员李德认为,从不强制到强制要求购买每一单的最低档次部分,其额度不低于5%,这一变化是为了防范银行把贷款的全部风险都转移出去。另一个确保风险自留的措施是规定“发起机构原则上应担任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贷款服务机构”。在信用评级上,原来的规定是只要有一家评级机构的评级即可,现在则强制进行双评级。
2013年12月31日,央行、银监会联合下发《关于规范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起机构风险自留比例的文件》。新的规定要求,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起机构持有其发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一定比例,该比例不低于该单证券化产品全部发行规模的5%。此外还要求该机构持有最低档次资产支持证券的比例不低于该档次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的5%。这可以控制资产支持证券最低档次对外发行的规模,从而控制风险。不过,央行金融市场司副巡视员刘建红此前指出,当前信贷资产证券化管理办法只是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的部门规章,立法层次不高也不够完善。
点击进入【股友会】参与讨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