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供搜狐财经稿件 请勿转载)
民间资本虽然谋取的是财,但安全感和受人尊重也是资本追求的目标。在大老虎的牙齿之下找点残肉吃,只能是小商人不得已而为之。
十八大之后改革加速,国企作为国内经济当中的一个老问题又重新被提了出来。这次,改革的药方被押在了混合所有制上,改革的理论大佬们试图用公司的治理结构上的变革,对国企形成一轮新的改革。
与此前对国企问题采取漠视的态度不同,中央政府在新一轮改革中,进步在于认识到国企是要改的。不过,可以预期的是,混合所有制,通俗地说,就是在国企的资本结构里加点民企的味精,在董事会里加入个把民营老板,很难解决国企的问题。
我们以当下正在尝鲜混合所有制的两家企业——绿地和中石化来举例,看看混合所有制能给他们带来什么。
绿地集团是沪上著名的地产开发企业,早年是上海一家区办公司,成立之初是上海市政府为了解决沪上绿化程度很低的问题。公司掌门人叫张玉良,是个非常勤奋的经营者。绿化做到一定程度,张玉良接触到了上海房地产业,发现这个需求在上海非常旺盛,而绿地作为一家政府背景的公司,优势就在于拿地有能力,而且了解政府的需求。因此绿地开始挥师进入房地产业,据说以专做地标高楼出名。
这是一个非常巧的定位。可以说,只有绿地这样的公司才能做,因为自九十年代地产热潮开始以来,城市政府建高楼的需求非常旺盛,加之财政宽裕,因此在建设地标性的高楼方面,从来不惜财力。又加之上海在九十年代之后,政治力量强盛,上海系官员外派颇多,所以绿地以这样的外力和自身定位,从地方性国企走向了全国,从销售额上进入了全球五百强。
如果我猜得不错的话,绿地之所以急于尝鲜混合所有制,是为了绕着圈解决企业的股份问题。绿地因为早年的出身,因此现在还背着一个国有企业的身份。虽然通过职工持股会解决了一部分股份问题,但真正要实现决策、收益的自主,还需要外力支持。而尝鲜混合所有制之后,占股份的外来资本,很可能帮助绿地实现完全的自主。
不过,凡事是有得必有失的。如果我们看深一步,绿地之所以敢于尝鲜混合所有制,除了因为有需要之外,还在于它以往的地产发展历史,使得它的能力在国内具有唯一性。资本结构上的混合所有制,要害在于股份比例和业务控制能力。比如说马云,可以说他领导下的阿里巴巴,业务能力在国内算得上强的,不过失去了股份比例上的控制权,他还是得算尽心机,绕着大圈拿回来。道理很简单,股比虽然平时看着不起眼,但到股东们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它就起作用了——公司是大股东的,就算你的主意再好。大股东不爱听,愿意败自己的家产,外人说不着什么。
绿地尝鲜混合所有制,先不说结果如何。至少它的能力对入股股东有吸引力,而它自身也有需求,因此有动力去做。而中石化拿出销售业务来做混合所有制,就非常有趣了。
中石化的销售业务,其实就是卖油,做加油站。国内做加油站的私营企业,过去曾经很兴旺,现在也还存在。但总体来说,这是个民资禁入的行业。
九十年代末,中央政府一声令下,要求民营企业退出石油领域,国有石油公司一方面卖给民营油站高价油,一方面在自己的油站里卖低价油,民营老板们把这个现象称为“批零倒挂”,至少噤若寒蝉——因此民营加油站当时就死掉了一大批,中石化和中石油于是把这些加油站资产都收购了。
这种做法,使得民间资本悸于与中石化合作。民间资本虽然谋取的是财,但安全感和受人尊重也是资本追求的目标。在大老虎的牙齿之下找点残肉吃,只能是小商人不得已而为之。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的是,面对中石化愿意在销售体系内寻求混合所有制的诉求,民间资本并不买账,民间资本要求政府放开的,是石油的进出口权。面对石油体系内国有资本的垄断,只有进口石油的市场化定价,才能凸现国有公司的低下效率,使得民营石油资本的灵活性。
这两个案例,其实说明了国企改革里混合所有制的困境:由于民营资本的竞争,现在还有盈利的国有企业,要不就是像绿地一样拥有一时的能力,要不就是拥有中石化这样垄断的利益。说实在的,看得深了,谁敢把资本放到这样的公司里去?
因为哪怕是一时赚钱,也是人家大老板赏块肉吃。想要做到平等、自由、能力决定发展,是做不到的。
(作者系财经作家)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