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9日电(记者 蒋旭峰 徐兴堂)在4月份美国将要例行发布针对主要贸易对象的半年度汇率报告前,美国财政部高官对人民币汇率指指点点,称在人民币汇率回落后,中国宣布扩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浮动幅度,担心中国将背离向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转变的政策方向。美国财政部的质疑显然“脱靶”。
中国央行决定从3月17日起,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幅由1%扩大至2%。这是中国推进汇改的又一关键步骤,得到全球各界的普遍赞赏。在美国财政部去年10月公布的汇率报告中,美方强调中国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幅将是汇改的“重要体现”,而近日却在中国启动这一改革后质疑,其立场无法逻辑自洽。
美国财政部官员表态的潜台词或许意味着,扩大本国货币对美元波幅的汇改必须伴随该国货币对美元一路升值。这种论点忽视了市场的自发调节力量。在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幅后,人民币交易价涨跌互现,其波动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了市场作用的结果。
或许,美方官员“臆想”的人民币汇率波幅扩大后的结果不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双向波动,而是呈现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在美国等国干预下对美元单边大幅升值的走势。
很多权威人士认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接近均衡水平,衡量这一指标的国际通行“体检标准”—经常项目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在中国已大幅下降至约2%,短期内人民币不具备大幅贬值或升值的条件。
对于中国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幅改革的启动时机,美国财政部去年10月表示,随着全球经济企稳,“启动该举措的条件已经改善”。学界也普遍认为,中国央行此次启动改革的时机理想,在美联储从去年底开始缩减量化宽松规模的背景下,全球资本从新兴市场回流发达经济体,今年2月中国出现单月贸易逆差,这些都弱化了人民币单边升值的预期,目前市场上人民币的单边升值预期正在转向双向波动预期。
尽管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下跌,但近年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处在上升通道。美国财政部在去年10月的汇率报告中也指出,如果计入通胀因素,自2005年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有效汇率已升值约45%。
一国的汇率水平反映了该国的经济基本面状况。在全球范围内的较高速经济增长、巨额外汇储备以及同发达国家的息差等因素决定了人民币中期内存在升值的推动力。在资金流动全球化的当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近期走低还应放在全球的视野下去解读。一季度人民币对美元下跌反映了套利盘的离场,并佐证了在美联储缩减量化宽松和加息预期出炉的当前,国际资金回流发达经济体以追逐高收益率的现实。
迫于国内经济复苏和就业市场的压力,美国奥巴马政府在2010年提出五年内出口翻番并新增200万个就业岗位的目标,该目标的实施未能如预期般顺利。听其言,更需观其行。美国近年来频繁施压别国货币升值、动用各种贸易救济手段和主导区域性贸易协定谈判,考量之一应是给本国的贸易商和生产商谋求竞争优势。
由于金本位制的内在缺陷,1971年美国被迫决定美元对黄金贬值,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不复存在,目前很多国家实行和中国一样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在汇率、贸易、税收等领域,美国动辄“长臂管辖”,对他国政策横加指责。尽管二战后形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解体,但美国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思维仍然存在。
回顾历史,美国一直把国内的经济发展模式奉为圭臬,并认为他国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配合美国的经济增长节拍才是理想的“再平衡”节奏。全球金融危机前,美国举债消费,造成巨额经常项目赤字,在2007年前,美国经常项目赤字的攀升与新兴市场国家经常项目盈余增加相伴而行。
金融危机证明过度消费的弊端,美联储通过开动印钞机和资产购买来制造财富效应,美国转而通过量化宽松和低利率政策向国际社会投放美元流动性,助推全球性的资产泡沫,资本项目对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增长的贡献度日益增大。
前美国财长康纳利坦言“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你们的麻烦”。这一现存国际货币体系下的烦恼依旧存在,形变但质未变,美国应该对此反思。
美国财政部官员还批评许多新兴市场国家抗拒更快转向市场决定的汇率机制,正阻碍确保全球经济持续强劲复苏所需的再平衡。这一批评同样“脱靶”。
自从金融危机以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过去五年间,中国在全球经济总增长中占三分之一以上的贡献。与此同时,中国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的改革一直是现在进行时,美国不应视而不见。
作者:蒋旭峰 徐兴堂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