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飞飞 上海报道
6月17日,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公布了全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
作为大都市,第一产业原本不在发展的范畴内,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北京市有耕地340.8万亩,比1996年的第一次土地调查结果净减175.1万亩,年均减少13.5万亩。
这意味着北京面临着严峻的耕地保护局势,此前《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确定的目标,即到2020年末,北京仅剩18.7万亩耕地可占用。
在5月14日,上海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土地二调结果,上海市人均耕地仅为0.12亩,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1/12。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兼土地规划研究中心主任严金明告诉记者,作为一线城市,北京上海主攻新经济,但是也承载着耕地保护的指标,他们不一定生产粮食,但其实也可以发力一些生态新兴农业。
但在全国近期陆续公布的土地二调结果来看,绝大部分省份耕地的面积都在增加,但人均耕地面积均出现下降,耕地质量也未见提高。全国耕地保护形势依旧严峻。
耕地总量增加人均减少
6月9日,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省统计局等部门联合发布了第二次全省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公布。
和京沪不一样,作为“中原粮仓”的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担负着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的重任,以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4的小麦、1/10的粮食。
而河南省的数据显示,在近十多年间,河南省在保障全省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用地的情况下,全省耕地面积没有出现大的波动。截至2009年年底,河南省耕地面积12288万亩,比第一次土地调查逐年变更到2009年的耕地数据,多出389万亩。
河南省的数据也显示,即便总数增加,但全省实际有效耕种面积并没有发生变化。随着人口增加等因素,人均耕地数量下降,已经从1996年的人均1.33亩下降到2009年的1.23亩,低于全国人均1.52亩的水平。
与河南一样,四川人口也近亿,今年5月初四川省在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土地二调结果,耕地数据比第一次土地调查时多出约1161万亩。但人均耕地降低0.09亩,仅1.12亩,低于全国水平。两个省都出现耕地总量增加,但是跑不过人口增长。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新闻发言人、副厅长朱明仓透露了总量增加的原因,是由于调查标准、技术方法的改进和农村税费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但是综合现有耕地数量、质量和人口增长、发展用地需求等因素,耕地保护形势仍十分严峻。
各个省份也有特定的省情况,6月3日,甘肃省发布的土地二调成果显示,甘肃省耕地面积总量有所增加,达8115.35万亩,但其中1500万亩因生产力比较低下,已不适宜继续耕种,目前实际耕种的耕地面积为6615.35万亩。
技术提高等因素导致耕地增加
据21世纪经济报道不完全统计,吉林省、湖北省、湖南、广西、江西的耕地总量也是增加,中国人民大学土地规划研究中心主任严金明告诉记者,国土部去年12月30日公布全国的二调数据是,全国耕地203077万亩,比之前多出20380万亩。
对此,北京的国土系统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两亿亩的数据,一方面是由于土地调查精度的提高;其次,由于第一次调查时出于少交农业税的目的,许多地方上报调查数据时有瞒报耕地面积的现象。
“还有就是因为国家后面免除了许多农业税费,由于粮食需求加大,价格提升,农民自助开荒的积极性提高了。”
在发布调查数据时,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包自吉透露:在甘肃地区,由于田坎系数的计算更加合理,单是这个因素就新增耕地778.26万亩;二是调查标准、技术方法的改进,大量耕地得以上图入库,增加了耕地面积。
但是,就北京上海这样一线城市而言,由于农业并不是其承载的产业方向,但由于指标管控的压力,北京上海对耕地的减少也倍感压力。
由于北京到2020年仅有约18.7万亩的占用空间,耕地保护形势十分严峻,6月17日发布会上,北京国土局人士表示,必须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同时要严格控制增量、盘活存量。
而与此同时,上海政府也表示,上海建设用地总规模已超过全市陆域面积的40%,高于大伦敦、大巴黎、东京圈等国际大都市。对于耕地保护压力很大,上海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定不移地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编辑 孙小林 马娟)
作者:赵飞飞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