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大众“危局”:新速腾“断轴”事件升级
倘若质检总局的调查坐实了一汽大众速腾“断轴”属于大规模质量缺陷,那么这将证明,为了节省成本,一汽大众曾置中国消费者的利益乃至性命于不顾,在并未对产品进行严格验证的基础上就对产品进行了减配处理。
理财周报记者 高薇/北京报道
对于一汽大众来说,这可能是一次颇为尴尬的“公关”经历。
8月14日,国家质检总局对外披露,将正式启动对一汽-大众新速腾后轴纵臂断裂问题的缺陷调查,并称这是“近期消费者反映较多的问题”。质检总局表示,其已经约谈了一汽大众,并要求后者“尽快解决消费者反映的质量问题,积极配合缺陷调查,切实保护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
这本是一次正常的缺陷调查。不过,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质检总局公开宣布对速腾“断轴”启动调查之前的半个月,对持续发酵的速腾车主维权事件,一汽大众曾发布一个态度极为强硬的声明,一汽大众称“速腾的后悬架断裂的问题属于极个别案例,并非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出现的批量问题”,并明言将对“那些有意散布不实信息者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这可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虽然在质检总局启动调查之后,一汽大众已在官网上“下架”了这一声明。但由于声明呈现出了一汽大众对车主的傲慢甚至不负责任,所以其对一汽大众品牌所产生的影响将颇为深远。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国家质检总局官网关于汽车产品缺陷信息采集的一项中,从8月14日至19日的6天时间中,就出现了290例针对速腾的投诉,占据总投诉量的近七成,其中绝大部分都涉及速腾后轴纵臂断裂问题。这也基本证明了,速腾的“断轴”并非“个案”。
据悉,此前,国产新速腾就曾因将后悬架系统由上一代的多连杆式独立悬架被改为俗称“板车悬架”的扭力梁式非独立悬架引发争议,因为在国外销售车型中并不存在这一“独改非”减配现象。而现在车主怀疑,这种对悬架结构的改动为节省成本而带来了品质隐患。
倘若质检总局的调查坐实了一汽大众速腾“断轴”属于大规模质量缺陷,那么这将证明,为了节省成本,一汽大众曾置中国消费者的利益乃至性命于不顾,在并未对产品进行严格验证的基础上就对产品进行了减配处理。在汽车这一需要经过严格测试才能量产的产品上,这种做法将有悖一汽大众所倡导的“高品质汽车代名词”形象。
速腾“断轴”始末
自2012年上市以来,新速腾就保持着A级车市场的销量前位。然而,在成为同级别车销量领先者的同时,针对新速腾的投诉也愈演愈烈。首当其冲的,便是其减配行为。
2012年3月7日,一汽大众新速腾上市。然而,相较于旧款速腾,新速腾存在多处明显减配的地方,如车门三段式铰链缩水、后备箱液压支架改成机械式、前后盖隔音棉消失等。而后悬架的改变,则成为了车主投诉新速腾的主要原因。
彼时,新速腾将原有老速腾的后悬挂由多连杆式独立悬架换为了扭力梁式非独立悬架。厂商虽曾阐述,每款车型侧重并不一样,非独立悬架更有利于扩展车辆的后部空间,提高乘坐舒适性。但受众却并不领情,普遍认为换装更便宜的配件实属大众在华减配。
在这样的纷纷扰扰中,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一汽大众在没有给出任何解释的前提下,却重新将2014款新速腾的非独立后悬架升级为了后四连杆式独立悬架,并且价格不变,在配置方面也保持了原有功能。这不由得引发了外界的很多猜测,也这一下子激怒了花同样的钱购买了“非独立悬挂”的消费者。因此,关于采用“非独立悬架”结构新速腾“断轴”的投诉也开始越来越多,大规模的车主维权活动也开始频频上演。
有分析人士认为,从目前的情况演进和技术角度来分析,一汽大众此次对新速腾的召回或将是不可避免。因为虽然新明锐和高尔夫7也都采用了“非独立悬挂”,但由于这两款车型都出自大众全新的MQB平台,该平台在研发初期就对于悬挂系统做了重新调校,因此,即便采用扭力梁结构也不会对驾驶感受造成太大的影响。而相反,由于新速腾是基于大众原有的PQ35平台,原型车在设计之初就是多连杆独立悬挂,因此,在改为非独立悬挂后,就容易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知情人士透露,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一汽大众才决定将2014款新速腾改回多连杆独立悬挂。
应该反省的大众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8月14日国家质检总局宣布要启动对新速腾质量缺陷调查的之后一天,8月15日,一汽大众另一款热销车型宝来上了国家质检总局召回的名单。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信息称,一汽大众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的要求,向国家质检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决定自2014年10月1日起,召回2010年5月至2012年3月期间生产的部分宝来1.4T汽车,共计54024辆。一汽-大众将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免费更换改进后的转向助力回油管,以消除安全隐患。这也让“一汽大众怎么了”成为了坊间的热门话题。
毫无疑问,在整个速腾“断轴”事件中,一汽大众的表现都是相当傲慢而呆板的。就像之前曾大规模爆发的DSG事件一样,一汽大众的所作所为没有任何改观,依然展现给外界一个冷漠且不透明的印象。而接连的质量事件和傲慢作态会成为大众在华由盛转衰的一个分水岭吗?
分析大众在华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最主要有两点:一是新技术的大胆运用,大众的“TSI+DSG”引发了大规模的“大众崇拜”,为大众在品牌形象上树立起了高科技和高品质的名片;第二,大众的本土化策略是最成功的,无论是朗逸、新宝来还是新帕萨特,都抓住了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可以说,有了这两个方面做保障,大众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是一种必然。然而,正所谓“物极必反”,以新速腾为例,反映的就是大众对本土化战略的过度利用,大众依旧在利用中国消费者的一些消费心理和汽车知识盲区进行产品的“试水性”投放,这本身就是一种危险的游戏。
而且,现在整个市场的竞争环境已经改变。曾经在中国市场“消息怠工”的竞争对手都在快马加鞭的迎头赶上,大众最引以为傲的新技术早已不是“独门绝技”,甚至竞争对手在很多技术上还领先于大众。而在这个时候,大众并没有让大家看到它的应对之策,展现的却依然是一种盲目自大,甚至过度消费品牌红利。
也许,从新速腾开始,更多的中国消费者或将从对大众的盲目崇拜中清醒过来,大众头上的“光环”也将逐渐消失。在一种新的游戏规则下,大众应该拿什么来吸引越来越年轻也越来越懂车越来越个性化的消费者,这是大众必须去仔细思考的问题。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竞争对手都在努力追赶,而大众自己却在不断犯错。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