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发布,搜狐财经专访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请他进行了深度解读。
刘胜军认为,公报透露了很多信息,但更多的判断还是应该等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刊出再下,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经验。
公报的内容和舆论的预期相比,有些偏低,在一些敏感问题上和一些观念上没有特别重大的突破,但这只是公报的内容,不代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没有突破。而法治建设也不是3年5年就可以解决的,要几十年时间,所以要有耐心。
从公报的内容来看,还是有一些突破。第一,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宪法是最根本的,没有宪法的权威,依法治国就是空话。但是,目前法律规定,法官判案不能援引宪法条文,这可能是塑造宪法权威的一个障碍。而违宪审查如何进行,也得等待后面的内容。
第二,在政府违法的问题上有突破。依法治国关键并非如何对待公民违法,而是如何对待政府违法。行政决定的合法性审查很重要。很多行政决定别说不合宪,连一些基本的法律都不合。政府拍脑袋做出的决定,没有合法性审查,老百姓就没有办法推翻。
第三,司法独立方面有进步。“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非常好。审判权和执行权分离促进公检法相互制约。巡回法庭应该是借鉴了美国的巡回法庭制度。巡回法庭可以更多地摆脱地方政府的影响。在很多案件中,如拆迁、环境污染案件,地方政府就是当事人。巡回法庭提升了司法独立性。
第四,司法体系的专业性和责任制也有突破。单纯追求破案率不是真的法治。“宁可放过1000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才是真正的法治精神。建立办案终身负责制有利于减少冤假错案。
公报认识到了制度如何才能起到效果。“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即托克维尔所说的“民情”。怎样才能建立人们对法治的信仰?首先,小学阶段就应该普及公民权利知识,告诉学生政府的边界在哪里,让他们意识到法律有用、关系没用。其次,要用判例来让人们领会法治的精髓。很多法律条文很好,比如证券法,但执行不好,老百姓怎么会信?另外,成文法的缺点是不能针对复杂的情况做出判决,让人领会法的精髓,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判例法的经验,多用判例来传达法的精髓。习近平主席说党要守法,这个问题也应该在实际操作中得到体现。
总之,这次全会讨论依法治国,这本身就是一大进步。人们不用操之过急,法治还有很多事可做,有很多的进步空间,可以一边做一边前进。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