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亦姗
实习记者 马春迪 北京报道
2014年的最后一个月,持续积累的改革红利终于在资本市场引爆。这一个月中,上证指数完成了2600点向3100点的冲击,与此同时,沪深市场成交量也突破1万亿,创历史新高。
如此火热的行情下,牛市是否已经毫无障碍?
回首2014年的资本市场,投融资仍处于极度不平衡局面,IPO市场上,逾600家排队大军与A股市场隔山遥望;上市资源稀缺状态下,新股和壳资源的炒作仍此起彼伏;新三板市场融资虽然日益火爆,但日常交投仍显冷清;区域股权中心缺乏统一制度引领,行情冷热不均。
展望未来,注册制时间表提上日程、证券法修改即将落地,新一轮去行政化的监管思路下,资本市场改革蓝图已经逐步明晰。而在整个经济的转型大背景下,资本市场2015年将承担起怎样的任务?
关于上述问题,武汉科技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董登新;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前发审会委员李曙光;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尹中立;前全国人大财经委法案主任朱少平将共同展开讨论。
融资直通车
《21世纪》:今年证监会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姚刚主席认为,资本市场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功能。而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中,资本市场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董登新:我国资本市场目前的改革比较滞后,还不能适应实体经济的需要。未来,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于经济转型的推动作用,提升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在债券市场,要拓宽融资渠道,降低债券发行门槛,加快债券的市场化发行;股市方面,主要通过推行注册制提高IPO效率。
李曙光:从总的发展上来看,经济的发展速度减缓,此前主要依靠投资和需求拉动的经济增长的方式发生改变,人口红利不复存在,经济呈现新的特征。转方式、调结构的主题明显,所以资本市场的定位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发挥直接融资功能和创新的功能。
尹中立:我也同意上述说法,资本市场要提升直接融资的比重。
新经济结构调整之手
《21世纪》:具体来看,资本市场将通过怎样的改革,来促进经济转型?
董登新:资本市场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载体,只有通过更好地升级才能推动经济转型。这包括发挥股市的资本配置功能,借创业板、中小板的平台,鼓励高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李曙光:更加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进一步监管去行政化,提高效率,鼓励创新类企业有更好的发展。
朱少平:资本市场无非是为投资者的资本变现提供支持,从资本市场五大功能来看,第一,为原始投资者退出提供服务;第二,投资;第三,投机;第四,价格发现;第五,融资。在新常态下,这五大功能都比其他功能重要,因为所有投资者将资本投入一个公司都是为了增值。
现在有个最大的问题是消费结构升级,过去的生产要素都进入了衣食住行相关的产业,但是随着市场饱和,这些产业都出现了供过于求的问题。而现在我们两个新的消费产业—文化旅游、健康长寿逐步兴起,但是没有钱介入投资,就要从原有的产业的资金中引导和挤出一部分出来,投到这里来。这样我们的整个经济的结构就会发生变化。消费结构来了,我们相应的资本就会赚大钱。资本市场要通过交易,让一些资本从传统领域中变现,投入新的消费结构中。新常态下,股票市场的好处就是吸引更多的资本,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推动产业技术社会的发展。
加速去行政化
《21世纪》: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正在逐渐形成,企业依靠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也在不断增加,但是总体来看,由于内外部原因,改革路上阻力重重,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董登新: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市场上仍存在过度的行政管制,股市、债券市场市场化程度都太低,很难发挥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虽然目前证监会简政放权,但程度仍未达到预期,因此还很难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要加速市场化改革进程。
如新推出的退市制度、并购重组制度等,我认为在注册制推行之前的改革不会发挥太大的功效,只有在注册制实行的大背景下,退市制度才能发挥其威慑力;壳资源分文不值,市场的并购重组活动才能健康积极地进行。
李曙光:主要是外部环境方面会有一些障碍。政策要得以顺利进行,就要改善原有资本市场的信用状态。从投资拉动型转换为一个比较诚信的市场,让我们的融资功能发挥更好的作用,比如通过推行注册制来形成一个比较好的经济结构,为融资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
而要解决这些问题的话目前还是要靠法律制度,法律制度很重要。如证券法修改、注册制的改革、证券市场法制建设的完善等,步伐要加快。
朱少平:投资者对这个市场的认识不足,所以老是觉得这个市场太疯狂了。事实上,适当的投机制度能够促进技术和社会的进步。而一再加强管制背后,反而可能会限制部分市场功能的发展。
在充分发挥市场功能的同时,要适当的限制投资的盲目性。过去对市场的管制太多,行政化太浓,现在要充分的改革,淡化行政的色彩,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允许投机,但严格打击市场操纵和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
作者:徐亦姗 马春迪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