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有知情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透露,日前,央行与市场机构沟通,拟取消银行间市场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审批制,转而采取注册制,这标志着中国资产证券化银行间和交易所两大市场 彻底告别审批制。
不过,对于银行间市场资产证券化产品备案制的最终推行,相关部门在信息披露程度上尚存在分歧,目前有关机构正在就此进行沟通。
央行拟推资产证券化产品注册发行
上述知情人士还表示,银行间发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在央行进行注册和登记时不再“开包”检验基础资产,将部分借鉴交易商协会的注册发行方式。
但另有消息人士透露,银行间市场资产证券化产品注册制的正式执行仍需国务院批准,若获批将于春节后推出。
“问题不大,这是大势所趋。”一名分析人士表示。
“即便在审批制期间,央行"开包"也只是审核资产证券化产品是否符合产业政策,了解交易结构等,而且审批时间只需1个月左右;相比之下,银监会对资产包的审查则更加详尽,用时也更长。”一名结构化产品评级分析师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一名信托机构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央行注册制执行之后,银监会和央行均无需"开包",机构只需递交相应的资料进行登记、备案即可,我们即将发行的一单产品就等央行政策落地。”据悉,上述信托人士所言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将是2015年发行的首单住房贷款抵押证券(RMBS)。
也就是说,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一直以来的由银监会和央行“双审批”,将改为“双报告”制度。
监管机构竞相松绑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产品在国际资本市场具有重要地位,美国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占到整个美国债券市场的四分之一,在高峰时期的2007年,美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存量占整个债券市场存量的35%;而截至2014年底的数据显示,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存量仅占到整个债券市场存量的2.5%。相比之下,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而且鉴于证券化本身具有的融资和调表,以及流动性管理功效,资产证券化正在成为中国资本市场重点发展的市场。
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统计,2014年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新增发行量接近3000亿元,是自2005年启动资产证券化试点至2013年末的全部发行量的两倍还多。
中诚信国际创新部副总经理闫文涛对比美国债券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认为,2014年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快速发展标志着中国进入“信用2.0时代”。
随着监管层面的放开,2015年资产证券化市场再度迎来扩容已经不容置疑。
“这块蛋糕体量之大、影响之深远是各个监管机构都竞相开放这个市场的原因所在。”一名券商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该券商在2014年10月曾参加证监会内部的一个沟通会,而该沟通会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探讨交易所体系资产证券化备案制。
该人士还向本报记者透露:“交易所并不满足于仅仅做企业类资产证券化产品,"平安1号"(“平安银行1号小额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于2014年6月被暂停)是个试探,银行信贷类资产证券化产品也是交易所希望尝试的品种。”
另有媒体报道,在上证所关于资产证券化的一次培训会上,上证所内部人士表示,2015年要将资产证券化交易规模做到5000亿元,其中企业类1000亿、银行信贷类4000亿。
这或许也是央行推行银行间市场资产证券化注册制的一个外部因素,尽管从目前发行量来看,交易所资产证券化产品跟银行间不在一个量级,但背后涉及的托管机构等因素则影响深远。
除了传统的央行、银监会和证监会在竞相推动资产证券化市场的“自由化”进程,一向在资产证券化市场上谨慎的保监会也已于2014年年中向保险资管公司下发《项目资产支持计划试点业务监管口径》,鼓励保险资管通过项目资产支持计划发展保险资管公司的资产证券化业务。
作者:覃荪来源一财网)
点击进入【股友会】参与讨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