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新三板2014年成长迅速,却仍处于制度建设初期,许多基础性工作尚待完成,这些工作将完善新三板的制度框架。
没有政策天花板,也没有改革的历史包袱,“轻装上阵”的新三板正在尝试一条和主板市场完全不同的创新之路,并在2014年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2014年1月24日,扩容后的新三板迎来首批266家企业集体挂牌。此后,新三板快速的挂牌审查、对企业财务状况“零”要求的宽松挂牌条件,继续吸引着全国各地企业前来“投奔”。目前,新三板挂牌企业已逼近2000家,超过上交所和深交所,较扩容前增长5.5倍,市值突破5000亿元。
相较于挂牌企业数量和总市值等总量数据,新三板对每家挂牌企业服务质量的切实提升实则更为重要,制度建设和足够的投资者基础是其中关键。
新三板扩容全国后,投资者开户数从2014年年初的1.25万户增至2014年年底的4.87万户,涨幅近3倍。
在获得更多投资者认可的基础上,新三板2014年交出了为挂牌企业提供132亿元定向融资的成绩单;也正由于投资者队伍逐渐壮大,2014年8月正式启动的做市商制度才没有成为“无源之水”,进而实现了为市场增加流动性的初衷。缺乏流动性一直是新三板发展的最大瓶颈。
目前,参与做市转让的挂牌企业数量已从首批43家增至155家,涨幅近2.6倍。相较于仍采用协议转让的企业,做市企业股票流动性增加明显,已基本形成一
条连续的股价曲线。
虽然新三板2014年成长迅速,却仍处于制度建设初期,许多基础性工作尚待完成,这些工作将完善新三板的制度框架。
市场整体流动性不足仍是新三板的一道待解难题。新三板虽已施行做市交易,但能被选中的企业只是少数,多数挂牌企业由于盈利能力无法达到主办券商要求,只能沿用协议转让,股票成交量几乎可忽略不计。
就算是采用做市交易的企业,流动性的提升也尚未使其交投达到活跃的程度,换手率远低于国外同类市场。于是,500万元的自然人投资者财务要求自然成为众矢之的,降低投资门槛的呼声日益强烈。
但对于做市企业而言,其提升流动性的途径不仅于此。由于企业资质较好且已通过做市分散股权,它们目前正寻求在新三板采用竞价交易,这是资质一般的协议转让企业目前无法做到的。
随着新三板挂牌企业逐渐增加,挂牌企业间资质的差别正愈发显著,这使新三板内部分层的建设迫在眉睫。内部分层有助于根据不同资质挂牌企业的不同需求,对企业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服务,不同市场层级将配备不同的交易方式,对投资者资质的要求进而也会出现差别。
值得注意的是,证监会2014年年末发布的《关于证券经营机构参与全国股转系统相关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又为新三板送了份大礼。
这份被股转系统内部人士称为“近年来证监会突破尺度最大的文件”扩大了新三板中介机构主体,未来基金公司子公司、期货公司子公司和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等经证监会备案后,皆可在新三板开展推荐业务和做市业务。引入竞争后,新三板中介机构将不再是券商一家独大,挂牌企业将是最终受益者。
同时,《通知》还允许公募基金投资于新三板挂牌企业,只待股转系统细化证监会要求,公募产品就将涌入这片蓝海。《通知》对新三板产生的深远影响不容忽视。
当新三板在政策润泽下蓬勃发展时,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2014年则继续在监管体系外摸索发展道路。虽然证监会2014年5月已明确表示,正对“将区域股权市场纳入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进行研究,但至今相关规定并未出台。
毋庸置疑,进入监管体系会使区域股权市场明确地位,提升知名度。但长期在体系外发展却正在形成各区域市场的差异化定位。
目前,北京、浙江、辽宁等地区域市场已在积极同两大证交所接洽,将自身定位于为高层级市场输送优质创新企业资源的“四板市场”。同时,以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为代表的一些区域市场,仍有志于同新三板争夺“中国最优秀场外市场”的称号,相较于纳入监管,它们更加关注对区域市场交易机制的种种限制何时解除。
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上下贯通是必然趋势,各种交易场所间的博弈刚刚开始。沪深主板市场位于多层次资本市场顶端,为大型企业服务;旗下战略新兴产业板和创业板是第二层级,它们将成为两大证交所竞争优质创新企业资源的平台;仍处于发展初期的新三板现阶段难以定位,未来与沪深交易所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也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不会像一些区域股权市场,甘心于仅做两大证交所的后花园;和新三板有类似心态的是上股交等区域市场,然而由于交易机制等方面的限制,其发展环境和新三板有较大差距。
我国场外市场将演化成何种格局,在此过程中如何同沪深交易所完成对接,这将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最大看点。
撰文/丁正威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