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曾经高歌猛进的“中国制造”疲态渐现。据国家统计 局数据,2014年中国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幅为3.3%,较上年大幅放缓8.9个百分点。2015年至今,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已连续两个月低于荣枯线,表明制造业仍未摆脱萎缩困境。
“我最担心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黄淑和坦言,产业向高端升级需要牢固的基础,中国“一时迈不上去”;低端产业又因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难以与周边国家竞争。两头挤压之下,制造业下一步该怎么走需要深思。
事实上,中国一些经济发达省份已接连传来工厂破产倒闭的消息。2015年初,江苏两家规模一度逾万人的代工企业相继宣告停产。有分析人士认为,相当一部分制造业企业2015年将面临“冬天”。
一些知名外资企业也选择离开中国。据媒体报道,松下公司表示将从中国撤出两条彩电生产线,微软亦宣布逐步关停原诺基亚在华两家手机生产厂。
重压之下,中国制造业路在何方?
“创新,一定要在产品、管理上创新。”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的回答简单干脆。他指出,中国当前创新的最大阻碍在于行政审批制度。此外,利益集团的掣肘和技术人才的缺乏,也是创新的“拦路虎”。要推动创新,必须加大力气解决这三大难题。
厉以宁强调,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结合能够释放新的消费需求,“要尽快适应互联网带来的变化”,充分发挥互联网对经济的提振作用。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曾经担任工信部部长的李毅中亦表示赞同。他建议,制造业可以向下游延伸,大力推行电子商务。
现在,中国不少钢铁公司已经开始“触网”,第三方交易类钢铁电商平台已有100多家。
李毅中注意到,提高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应用的比例已受到中国多地的重视。他建议,应当进一步加快“机器换人”,提高劳动生产率。为避免加大就业压力,应同时加强“人控机器”,做好对劳动者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训。
作者:李晓喻
点击进入【股友会】参与讨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