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据财政部测算,京津冀一体化未来6年需要投入42万亿元。有专家大胆预测,42万亿元仅仅是针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未来,加上能源、产业流动等带来的投资效应,京津冀可能撬动的资本将达百万亿元。
一场投资盛宴已经摆下,对于刚刚熬过寒冬稍微感受到一丝暖意的京津冀地产商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重磅利好。一方面他们可以借此重大利好将手头的存货快速消化,另一方面首都人口的疏解可能需要盖更多的房,造更多的城,这让他们看到巨大的商机。而部分地方政府在土地财政收入直线下降的重压下,更是希望将手头的土地快速地拍卖出去,建设更多新城,以缓解财政压力。
然而,在巨大利好面前,有关方面也须看到,在过去十年中,京津冀一体化对房地产的利好已经严重透支。在环首都区域,已经密布着数十个各类新城新区,这些新城新区被大量住宅充斥,且部分新城多年前即已被媒体冠以“鬼城”“空城”称号。《中国经营报》记者对环首都区域数个新城新区的调研发现,到现在部分新城新区的发展状况仍然没有很大改观,一批大的项目甚至已经烂尾,如天津津南区的“星耀五洲”项目。
这再次给我们提出警示,京津冀协同发展绝不能再走过去的老路,过度地房地产化。而实际上,我们也看到,中央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此次京津冀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而去年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也对新城新区发展提出警示:“严格新城新区设立条件,防止城市边界无序蔓延。推进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在集聚产业的同时集聚人口,防止新城新区空心化。”
“往事不可追,来者犹可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相关规划即将出台之际,我们策划本组专题,希望对决策者和有关方面提出警示:此轮京津冀协同发展绝对不能单纯地搞成一场房地产盛宴,其重点是要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是希望让环京津区域在承接人口的同时,更多地发展产业,促进产城融合,推动单一生产功能向城市综合功能转型,为促进人口集聚、发展服务经济拓展空间。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