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经济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中国乳企集体“出海”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制图/张逸俊
制图/张逸俊

  “我过几天也要出国考察。”看着乳企同行近五年频繁“出海”,龙丹乳业总经理高扶良实在坐不住了。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梳理后发现,自2010年光明乳业收购新西兰Synlait Milk公司(下称“新莱特”)51%股权,拉开国内乳企国际化序幕以来,澳优、贝因美、伊利、蒙牛、新希望等企业相继“走出去”,布局奶源、兴建工厂和研发中心。

  尽管国际化效果尚未收到立竿见影之效,但这已经引起国内乳业的高度关注。“说到底,走出去还是为了突破资源约束,寻求质优价廉的奶源,并希望通过国际化来尽快赢得消费者信任。”乳业专家陈渝认为,国际化可以抑制过去国内奶业的“疯牛”行情,有效缓解国内优质奶源不足的局面。

  这种观点也得到高扶良的认同,在他看来,龙丹乳业发展低温巴氏奶,完全不必担心进口奶源的冲击。但为何开始寻求国际化,主要是借鉴国际乳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完善自身产业链建设和长远发展作准备。

  中国乳企集体“出海”

  2010年7月19日,光明乳业(600597.SH)对外公告称,拟以约3.82亿元人民币收购新莱特51%股权,这也成为中国乳业首桩海外并购案。从并购到生产,新莱特当年实现扭亏为盈,并在3年后成功上市。

  2011年3月,澳优(01717.HK)出资1600万欧元收购荷兰海普诺凯乳业集团51%的股份,一年多后,又收购剩余49%的股份,将这家荷兰百年企业变成了自己的全资子公司。2012年10月以来,贝因美(002570.SZ)在国际化道路上越走越快,先是与爱尔兰Kerry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随后又与恒天然进行股权层面的合作,恒天然以34.64亿元人民币要约收购贝因美18.8%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自2014年11月底以来,国内乳企国际化步伐加快。在伊利股份(600887.SH)投资30亿元在新西兰新建项目后,蒙牛和新希望(000876.SZ)紧随其后,相继与新西兰本土企业加强乳品领域的合作。

  对于乳企集体“出海”的真实动因,业内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读,但基本都是围绕“成本”、“安全”和“技术”等三个关键词来综合考量的。

  “尤其是2008年以后,国内奶源这几年冬季和夏季供求关系波动很大,从价格和供应量角度来讲,很难保证大型乳企原料的稳定供应。”一位国内乳企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以目前的国际原奶价格来看,乳企出海可以有效控制原料成本,进而提高盈利水平。

  目前东北大型牧场原奶价格虽然相比往年有所下调,但仍然维持在4.5元/公斤左右,中小牧场和奶牛养殖小区的价格也在3.5元/公斤。与此同时,新西兰目前原奶价格折合人民币后大概在2.3~2.4元/公斤,欧洲部分原奶价格也仅在2.5元/公斤左右。

  之所以成本因素难以启齿,主要是原料部分转移到海外后,国内中小牧场和奶农生产的原奶供应就会受到挤压,但国内这种产业链利益短期内很难疏通。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百头存栏以下的奶牛养殖规模在60%左右,且目前各地也在发展“鲜奶吧”,借此来消化过剩产能。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寻求奶源资源,与国外研究机构合作也成为国内乳企国际化的重要部分。伊利在荷兰成立研发中心、贝因美与爱尔兰Kerry集团技术合作、飞鹤与哈佛大学联合成立营养实验室,等等。

  陈渝对此分析称,“过去是靠市场换技术,比如达能入股国内乳企,如今随着行业逐步成熟,国内乳企纷纷主动走出去,与国外研究机构共同研发。”在他看来,乳制品在中国属于舶来品,需要通过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经验来取长补短。

  国际化路径

  2015年4月1日起,实施了31年的欧盟牛奶配额制正式终结,国内乳业也因此陷入一片深思中:有人担心,欧盟的乳制品是否如同新西兰一样,像潮水一样涌进来?

  多位接受采访的乳业人士认为,长远来说会有一些影响,但短期内还很难带来很大冲击。以国内进口的大包粉为例,80%来自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只有12%左右来自欧盟,按照2014年105万吨来计算,只有12万~13万吨。

  上述这种担心并不是没有根据,乳企“出海”目的地目前主要集中在新西兰和欧洲,且这些地方的政策、供应和舆论环境的变化,都左右着国内乳企的国际化路径。

  以澳优为例,自2009年上市以后,就一直在澳洲、新西兰寻求国际并购机会,但在这些乳业高度垄断的国度,大企业吃不动,小企业又不够有诱惑力,澳优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并购对象。澳优董事会主席颜卫彬坦言,“选标的是很难的,尤其是选择一家门当户对、且有发展空间的公司。”随后,澳优在欧洲荷兰遇见了海普诺凯。

  与国内圈养模式不同,新西兰和欧洲基本以放牧为主,配以少量精饲料。这种养殖模式也因此受到市场的追捧。但最近两年来,新西兰恒天然连续发生“肉毒杆菌”、“匿名信事件”等风波,让奶粉经销商和从新西兰进口原料的下游乳品企业很受伤。

  神话是创造的,也有可能被打破。乳业专家宋亮就预测:“奶粉的下一个神话在欧洲”,近年来,包括多美滋、惠氏、美赞臣在内的外资企业都将生产线转移到欧洲,并且国内乳企也在挖掘爱尔兰等地的发展潜力。

  日前,贝因美与爱尔兰Kerry集团联合推出的绿爱+婴幼儿配方奶粉,成为2015意大利米兰世博会指定婴童产品,这也被业界视为贝因美国际化的重要一步。“欧洲具有吸引力的不只奶源,最终要的是技术,随着国内市场从关注乳品安全到关注品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一位乳业人士分析称,科学研发和全产业链是今后乳企成功与否的核心因素。

  高扶良认为,乳企制定国际化战略并非只有一种动因,而是综合考量的结果。但他强调:“奶源、成本和技术是根本。”而未来乳企出海目的地的选择,也围绕这些方面来展开。

  也有业内人士分析称,拥有广阔资源的南美也有可能会成为未来的一片新领地。“阿根廷等南美国家地区,一直以来受制于技术条件,乳业并没有发展起来,但该地区具备丰富的自然资源。”陈渝建议,国内资源紧缺型企业可以考虑挖掘一下南美的潜力。

  作者:张志伟
business.sohu.com false 第一财经日报 https://epaper.yicai.com:81/site1/html/2015-06/08/content_238792.htm?div=-1 report 3112 制图/张逸俊“我过几天也要出国考察。”看着乳企同行近五年频繁“出海”,龙丹乳业总经理高扶良实在坐不住了。《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梳理后发现,自2010年光明乳业收购
(责任编辑:UF043) 原标题:中国乳企集体“出海”:(图)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