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财经 > 中港台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专访德国汉堡经济促进局国际部总监马兴汉:没想到“工业4.0”在中国这么火(组图)

来源:第一财经网站
  北京、烟台、长沙、上海,作为德国汉堡经济促进局国际部总监的马兴汉(Stefan Matz)过去几天马不停蹄地在中国几个城市间奔波,在向中国企业推介“工业4.0”战略的同时,也不忘吸引中国企业前去汉堡投资。

  自2013年4月,德国政府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其“ 工业4.0”战略后,主要内容是利用物联信息系统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被认为是德国以智能制造为主导进行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德国汉堡经济促进局国际部总监的马兴汉(Stefan Matz)
德国汉堡经济促进局国际部总监的马兴汉(Stefan Matz)


  马兴汉此行参观了不少中国本土企业,他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直言“工业4.0”概念在中国的火热程度超出他想象,甚至比在德国还火热。在马兴汉看来,“工业4.0”的核心是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但这一战略目前在德国的推广还处于起步阶段。马兴汉也指出,“工业4.0”要在中国企业中全面推广,还需要应地适宜。

  除了“工业4.0”战略,连接中国与汉堡的还有当前热议的“一带一路”战略。汉堡也是为数不多的国际城市与中国的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均有联系。从海上丝绸之路来看,汉堡港四通八达的地位,是中国企业通往德国乃至欧洲的大门;从陆上丝绸之路来看,汉堡也是“哈欧”、“郑欧”以及“合新欧”3条中欧班列的终点,奠定了汉堡市作为中国“一带一路”欧洲海路陆路货运枢纽站的重要地位。

  “工业4.0”不仅仅是物联网

  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战略”。你曾奋战在德企第一线,您是如何理解“工业4.0战略”的?

  马兴汉:“工业4.0战略”是把我们与至少未来10年密切相连。在德国,这一战略也只是在起步阶段,但也有些公司已进行尝试。“工业4.0”的关键是物联网,诸如生产设备、五金产品等能在较少人工干预的基础上保持相互联系。大部分企业正在探索的路上,当然,我们在参观一些中国企业时也发现一些中国企业在这方面做的很出色。我相信,“工业4.0”对于我们生活的改变将远远胜于前三次工业革命。
德国汉堡经济促进局国际部总监的马兴汉(Stefan Matz)


  当然,“工业4.0”的概念在德国没有像在中国那么火。在中国,我听到人人都在谈,每家企业都很关注,但可能相互之间对于“工业4.0”的概念理解都不同。

  在德国,一些国际性大企业,比如在汉堡的航空企业或者汽车企业,“工业4.0”已开展得比较深入。但一些中小型企业或者家族企业可能会“工业4.0”并不感冒。当然,有风险也意味着有机遇存在。将制造业保持在高水准,同时加强以IT为基础的发展导向,总是能增强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日报:你也提到,可能一些大型跨国企业在德国可能已经部分实现了智能化生产,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还有些距离。是不是意味着“工业4.0”在德国全面铺开,仍面临挑战?哪些挑战?

  马兴汉:的确,“工业4.0”在德国要全面铺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来自商会、行业协会的对中小企业关于“工业4.0”的宣传非常重要。中小企业是德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德国经济之所以强大,不仅仅有西门子、奔驰、宝马等著名企业,还有很多默默无闻的小企业,可能只有10~15个人,日复一日做着他们这一行非常特殊又枯燥的工作。“工业4.0”的普及得到这些企业的支持非常关键。

  不过,在德企的一些工厂中还有些运作很好的处理系统,如何把这些系统与“工业4.0”相协调一致,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至于中小企业或者家族企业,也面临一个选择,究竟是像20年前一样,维持手工运作的模式,还是顺应现在的趋势,提升IT方面的技术,超智能化方向发展,抑或在发展中能找到一种兼顾的模式,从而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日报: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将如何对接德国力推的“工业4.0战略”?

  马兴汉:中国的企业面临一些特殊的挑战。比如,在IT支持技术的交互方面,中国可能有些封闭。对于一家全球化的企业而言,企业在欧洲、中国、北美等地方都有一套IT运作模式,如何使这些不同的模式相互连通,这是一个中国企业在开展“工业4.0”方面必须面对的挑战。

  中欧班列“去多回少”关乎市场份额

  日报:作为少数几个参与“一带一路”的欧洲发达国家与城市,汉堡将会从“一带一路”中有哪些受益?
德国汉堡经济促进局国际部总监的马兴汉(Stefan Matz)


  马兴汉:“一带一路”中一条是关于海上贸易的通道,一条是路上贸易的通道。从海上交通而言,汉堡港是世界最繁忙的港口之一,也是中欧贸易中最重要的港口。作为世界十大集装箱港之一,汉堡港年吞吐量1000万标箱中有三分之一标箱的货物往来于汉堡与中国。就进出口货物量而言,55%来自中国,45%出口至中国,所以进出口量还是比较平均。同时,汉堡正在打造“现代智慧港”,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利用网络化平台对港口交通进行综合高效管理。

  在铁路方面,汉堡也是3条中欧班列的终点站。但是,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铁路运输量其实并不大,与海运集装箱的量目前尚不能相提并论。

  日报:我们注意到,汉堡是多条中欧班列的终点,也奠定了汉堡市作为中国“一带一路”欧洲海路陆路货运枢纽站的重要地位。但很多中欧班列离开中国时运输的货品较多,但从欧洲返回时载运的货物量不多。对于“去多回少”的情况,你是如何理解的?

  马兴汉:中欧班列运回中国的货物量的确有所下降。从中国通过中欧班列运往欧洲的货物较多是中端产品,比如机械设备、零部件、电子设备等比较适合铁路运输。如果想要又相对便宜,比飞机运输便宜,又要追求相对速度,至少比集装箱航运快,那么可以尝试选择火车。但如果从运输成本而言,铁路运输并不是性价比最高的。“去多回少”很大程度上是相关产品在中国或者欧洲市场份额所决定的。

  我个人觉得,中国的上述中端产品在德国,甚至是欧洲的知名度还不是非常高,市场份额有限,因此这也是中国相关企业在欧洲市场今后努力的方向。

  汉堡有多元化的产业集群

  日报:你就任汉堡经济促进局(HWF)国际部总监已10年有余。在这10多年期间,就您的观察,中国企业在德国,尤其是在汉堡的投资有没有什么变化?

  马兴汉: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就有中国投资进入汉堡市,距今也有30多年的历史了。起初,我们接触比较多的是来自中国各省各市的国企或者比较官方的贸易公司,比如在航运领域有中远集团,在钢铁领域有宝钢集团等。现在,除了上述企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私企来到汉堡市投资,而且这些私企涉及的领域广泛。这些企业不仅仅来自中国的经济重心,比如北上广,同样也来自中国的中西部地区。

  同时,中国企业近些年在汉堡市的投资也表现得越来越专业。比如,它们在进入德国市场前就已有很好的战略规划和布局,也非常了解即将投资的市场,非常清楚企业是在德国建厂投资还是通过兼并方式。总之,与20多年前相比,中国企业投资的战略性更强,对未来市场的规划也分析得更为透彻和深入。
专访德国汉堡经济促进局国际部总监马兴汉:没想到“工业4.0”在中国这么火

  日报:你提到中企在汉堡市的投资可以追溯到30多年前,那么中企主要青睐哪些领域?

  马兴汉:在汉堡,有非常多元化的产业集群,而不是诸如某些城市可能较为集中在某一领域的发展。汉堡经济的发家起源于和物流相关的产业,比如物流运输、航运等,但汉堡经济不仅限于这些产业的贡献,比如IT、媒体行业也是带动汉堡经济增长的引擎。此外,还有与互联网相关的产业、游戏产业、生命科学的研究、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等。其中,汉堡非常看重风能的发展。每年,汉堡都会举办风能产业的国际研讨会。这些行业都已有中国大大小小的企业涉足。

  除了上述这些产业,汉堡的金融业也非常发达,是个非常适宜经商的城市。中国工商银行已于6月25日进驻汉堡,正式成立汉堡分行。这不仅对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同时也让许多汉堡公司与中国的业务往来变得更为便捷。

  日报:看来汉堡一直是中资企业非常热衷的投资目的地。那么,与柏林、杜塞尔多夫相比,汉堡的优势有哪些?

  马兴汉:其实,德国各主要城市间的发展是相对均衡的,不像在欧洲其他国家中,总有一个城市相对主导,比如一提到法国,就想到巴黎,一提到英国,伦敦就占据了绝对的印象。德国不是这样。

  汉堡的发展一直以来受益于过去25年来稳定的政治和经济发展。在冷战时期,汉堡作为西德的一部分,无法与东德地区进行经济上的往来。如今,对峙已经不再。汉堡在进一步打造本土化优势的同时,与原先隶属于东德、甚至是前苏联的地区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已非常融洽。

  再加上地处德国北部,位于易北河等多条河流的交汇处,汉堡拥有德国最重要的海港。汉堡也因此被誉为“德国通往世界的大门”。世界各地的远洋轮来德国时,都会在汉堡港停泊。
business.sohu.com false 第一财经网站 https://www.yicai.com/news/2015/07/4662751.html report 5852 北京、烟台、长沙、上海,作为德国汉堡经济促进局国际部总监的马兴汉(StefanMatz)过去几天马不停蹄地在中国几个城市间奔波,在向中国企业推介“工业4.0”战
(责任编辑:Newshoo)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