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财经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毋惧共享经济 福特一箭三雕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旧同事陈民杰兄7月29日在信报论坛发表大作《决战Uber》,畅谈这家号称“的士杀手”的公司为业界带来的危与机。Uber向来是老毕感兴趣的题材,记忆中写过不下三四次。

  每次谈及Uber,老毕心里都有一个疑问:这家在世界各地不断颠覆的士业的公司,早已成为出租车公司和司机的眼中钉,大规模示威抗议时有所闻,纽约出租车牌价更从2013年的130万美元降至目前的84万美元,两年间跌了三成半,昔日跑赢美股的风光不复再见。挟着如此辉煌的“战绩”,Uber掀起的颠覆为什么跟香港好像毫不相干?

  我城的士大佬,拣客拒载不在话下,明明八号热带气旋已经离开,却趁凌晨时分“供应”疏落坐地起价,博你心急归家任宰无怨。

  最近本港出现多宗针对Uber的负面新闻,包括走法律漏洞违法载客、无许可证出租汽车等。有业界代表甚至在运输署所在的入境事务大楼外示威。这一幕比我想象迟了两年上演,但要发生的终须发生,香港的士业也不能“免疫”。

  连消带打 棋高一着

  老毕时常在想,的士业应对Uber之道,是否只有诉诸法律、示威以至暴力?有没有利己利人化危为机的第三条路?民杰兄提及日本最大出租车业者Nihon Kotsu主动与Uber对手LINE合作推出叫车服务,快捷方便尤胜Uber。在武侠天地,张无忌能以龙爪手破龙爪手;在现实世界,谁说的士业不能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Nihon Kotsu积极是够积极了,但进取性仍差了一点点,若能连消带打反守为攻,在颠覆格局中更上层楼,那才叫棋高一着。

  的士业虽是Uber旋风的主要“受害者”,但面对变局的并非只有的士业。举个例,对许多美国人来说,汽车称得上必需品。在婴儿潮和X世代的集体回忆里,拥有第一辆汽车带来的欢欣雀跃,毕生难忘。时移世易,Y世代、Z世代在“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领域如鱼得水,此辈的集体语言乃Uber、Lyft、Zipcar,对酒店的共同概念则是Airbnb,那当然令汽车制造业和传统酒店经营者眉头大皱。

  面对无可抗拒的转变,怎样方能杀出血路?美国汽车制造商福特对“共享经济”非但来之安之,还想出一条“绝世好桥”,为车厂开辟了一条新的财路。

  什么“桥”如此厉害?与Nihon Kotsu一样,首先是找一个既是“颠覆者”又靠得住的合作伙伴,这家公司叫Getaround,专门撮合车主与租客,潮语称之为P2P(peer-to-peer)平台。客户以低至每小时5美元租车,运气好的话,未尝不能以时租形式开上“保时捷”风驰电掣。

  福特以旧金山来开展试验计划,向1.4万名福特车主推广Getaround的租车app。大家可能会问,一家卖车的公司,不把精力花在向正规租车行推销一手车,反而鼓励二手车主把车租出,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陈民杰说,专业取决于细节;“魔鬼”,自然亦藏于细节之中。

  既可“升级”又赚收入

  福特只向旗下汽车融资业务Ford Motor Credit的客户推广这项计划。试想,车主有租金可收,以这笔钱补贴供车支出,岂不妙哉?这跟“房奴”把物业租出,利用租金帮补按揭大同小异。然而,人不能居无定所,租出物业者得有另一个住处安身,如意算盘方能打响。车,有需要时自用,闲着出租赚取收入,弹性比“砖头”大得多。粗略估计,经Getaround把汽车租出的美国大城市用户,每月收入平均600美元。

  福特这条“桥”,妙在寓买于租,利用出租后来补贴供款这个诱因,激发本来没有买车打算的人成为福特车主。沿此路进,有了这笔收入,原先买不起高档型号的消费者不难“升级”,意味福特可以卖出更多高边际利润产品,同时降低车主断供引发的坏账风险。

  一箭三雕,这个与颠覆者携手共进、在“共享经济”大潮中有福同享的点子,福特一众对手以至专攻汽车贷款的财务公司,相信很快便会争相效仿。

  (本文:香港信报财经新闻)(编辑 李关云)

  作者:毕老林
business.sohu.com false 21世纪经济报道 https://epaper.21jingji.com/html/2015-08/04/content_135006.htm?div=-1 report 1831 旧同事陈民杰兄7月29日在信报论坛发表大作《决战Uber》,畅谈这家号称“的士杀手”的公司为业界带来的危与机。Uber向来是老毕感兴趣的题材,记忆中写过不下三四
(责任编辑:Newshoo)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