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财经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561亿债券融资“补血”驰援“救市” 券商谨慎扩张自营规模(图)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561亿债券融资“补血”驰援“救市” 券商谨慎扩张自营规模
导读

  7月至今,共有22家券商进行了30次债券融资,规模合计561亿元。

  本报记者 谭楚丹 深圳报道

  巨震市况下,“券商救市队”二度“出手”救市。多家券商公告,向证金公司出资,为A股输送弹药。

  加上上次救市的出资金额,中信证券(600030.SH)两次出资合计211.0 9亿元居首,海通证券(600837.SH)“出手”达194.57亿元,而华泰证券两次“输血”合共144.4亿元。

  在屡次为市场输送“活水”时,有市场人士担心,券商资本金会否“失血”。

  对此,深圳一名私募分析师表示,出资对券商资本金影响并不大。而据记者统计发现,券商的债券融资能迅速“补血”。据Wind统计,自7月以来至今,共有22家券商进行了30次债券融资,融资规模合计561亿元。

  以中信证券为例,公司在7月初出资“救市”156.75亿元,但其在7月16、19日分别发行证券公司债、短融,共融得135亿元。国信证券(002736.SZ)亦在7-8月间发行3次短融,规模达61亿元,而其7月出资救市金额为65.85亿元。

  在“输血”市场的同时,券商亦同时增加自营规模。上海一名自营老总认为,虽然行情接近底部,“套牢”风险不大,但操作仍需谨慎。

  561亿债券融资“补血”

  截至9月2日发稿时,共有14家上市券商公告称同意参与设立证金公司专门账户,以7月末净资产20%出资,将资金划至证金公司设立的专门账户单独运作。

  其中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华泰证券(601688.SH)出资较多,分别为54.34亿、44.57亿、44.40亿。

  而未在7月出资的上市券商亦在这轮参与救市。如太平洋(601099.SG)此轮出资14.03亿、东北证券(000686.SZ)出资20.5亿、国海证券(000750.SZ)出资24.62亿、国元证券(000728.SZ)出资36.77亿。

  而此前在7月,21家券商已为市场输送1200亿“弹药”。

  两轮救市出资,会否对券商资本金产生较大影响?

  深圳一名私募分析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不必担心,“券商上半年收益很高,同时两融余额已下滑一半,两融需求不如以往旺盛,目前没有太多业务需要消耗资本金。”

  事实上,7月9日,证券业协会已组织50家证券公司召开拓宽证券公司融资渠道专题研讨会,允许拓宽证券公司融资渠道。

  据了解,会上监管层介绍了证券公司短期公司债券、永续次级债和融资融券收益权证券化业务的发行情况以及监管要求;同时允许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收益权证券化业务。

  而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券商各条融资渠道的梳理,券商自7月救市以来,首选“债券”进行补血。

  据Wind统计,自7月以来至今,共有22家券商进行了30次债券融资,合计561亿元。其中,短融与证券公司债类型各占一半。

  以中信证券为例,其在7月出资参与救市金额为156.75亿元,而公司分别在7月16日发行证券公司债募集85亿,在19日发行短融募集50亿元,共募得135亿,仅按数额比较的话,中信证券期间募资已达其出资额的86.12%。

  国信证券亦在7-8月间密集发行3次短融,规模达61亿元,而公司第一次出资救市金额为65.85亿元。

  此外,西南证券7月也发行证券公司债融资20亿,招商证券8月也发行短融筹到30亿。

  同时,一大批上市券商也在申请债券融资。

  东吴证券(601555.SH)、东兴证券(601198.SH)分别拟发行规模不超过200亿、不超过100亿的次级债;华泰证券拟发行规模不超过700亿的信用债。

  上述券商均表示,募得资金主要用于改善公司资产负债结构、补充运营资金。

  不过,弱市之下,券商在股票融资方面,“补血”并不顺利。7-8月,并无券商完成定增融资。事实上,今年以来共有7家券商欲通过定增“补血”,但预案价下限均出现倒挂,迟迟未能成功发行。

  其中长江证券(000783.SZ)、申万宏源(000166.SZ)、东吴证券(601555.SH)均在8月公告,对非公开发行预案进行发行价格修订。长江证券发行价格由15.25元下调到10.91元。申万宏源由16.92元下调到12.30元,融资总额下调40亿元。东吴证券发行价格由23.5元调整为15.83元,募集资金由75亿元调整为60亿元。

  谨慎扩大自营规模

  向证金公司出资的同时,不少券商亦增加自营规模。

  西部证券(002673.SZ)公告,自营业务最大规模由70亿元调整为95亿。国元证券表示,自营投资规模将不超过 105 亿元。国海证券表示,权益类证券及权益类衍生品合约价值的初始投资总规模由不超过净资本30%提高至不超过50%。

  不过,上海一家小型券商自营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我们没有增加自营规模。”

  上述负责人分析,即使增加自营规模,“套牢”风险并不大。“主要是行情到底部了。这是结构性行情。今后行情若还是在改革、新兴创业的话,高估值的票仍将保持高估值,因为它有经济背景。但同时低估值的票确实跌到位了,例如银行、保险、券商、医药、消费板块确实到底部了,估值跌出价值了。”

  在他看来,券商应谨慎增加自营规模,因为在以往情况下,机构对底部的态度是谨慎的。

  他解释,“长期投资者敢于去买底部的票,是因为有稳定收入来源,毕竟抄底会抄错,但他们有源源不断的钱。而机构有考核目标,在底部的时候是很难主动去扩展规模。”

  上述深圳私募分析师亦表示,机构队也怕“被套”。“券商自营每年都有确定的规模额度,现在是非常时期,券商不仅要救市,同时也要自救,因此才加大自营盘规模。但券商对加大自营规模是非常谨慎的,所以增加幅度并不会太大。”

  他认为,今年上半年券商自营业务已赚得盘满钵满,“被套”对收益影响不会太大。“自营业务下半年将给券商带来负贡献,但应不至于亏损,只是少赚钱。”

  作者:谭楚丹
business.sohu.com false 21世纪经济报道 https://epaper.21jingji.com/html/2015-09/03/content_138073.htm?div=-1 report 4807 导读7月至今,共有22家券商进行了30次债券融资,规模合计561亿元。本报记者谭楚丹深圳报道巨震市况下,“券商救市队”二度“出手”救市。多家券商公告,向证金公司
(责任编辑:Newshoo)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