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光无限的啤酒产业,如今陷入了20年来的首次“负增长”,2015年1月至6月,中国啤酒行业累计产量2456.91万千升,同比减少6.17%。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去年全年,我国啤酒行业累计产量4921.85 万千升,同比下降0.96%。截至今年6月,啤酒产量连续下跌13个月。
目前,几大啤酒集团占据市场总份额的四分之三左右。如果市场总份额不再增加,那么,啤酒产业很快就会成为几大巨头的“零和游戏”。
事实上,没有一家企业,希望自己所处的行业步入“零和游戏”状态。因为,在一个不再增长,甚至不断萎缩的产业里,价格战往往是仅有的有效竞争手段。因此,即便是“零和游戏”的相对赢家,也难以得到预期的利润。
不可否认的是,除啤酒外,今年其它的酒类饮料日子也不太好过。今年1月~7月,全国葡萄酒产量同比下降3.36%,饮料酒产量同比下降4.1%。换言之,啤酒产业与其它酒类的低迷存在共性原因,即中高端餐饮业的疲软,以及严查酒驾等诸多措施的影响。
不过,啤酒面向的消费者人群,主要是中低端消费市场,其受中高端餐饮业疲软和严查酒驾等因素的影响程度,其实并不及红酒和白酒。
换言之,除却这些共性原因,啤酒产业“负增长”,其自身原因更为关键。从人均啤酒消费量来看,我国啤酒产业规模已经趋于饱和。目前我国人均啤酒消费量达34.2升/年,已经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3升/年,而啤酒并不是我国传统的酒类饮品。
笔者最近频频出席亲朋好友的婚宴,在餐桌上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相对于“70后”一代人以筐为单位的豪饮,很多“85后”和已经成年的“90后”,饮酒量减少,但对酒的要求会更高,后者更喜欢口感更好的外国啤酒,或者是度数较低的鸡尾酒。在很多年轻人看来,适当饮酒的目的不再是欢醉而归,而是领略酒的文化,并以此会友。
而这,恰恰是当下啤酒企业的共同短板。长期以来,面对逐年增加的市场,许多国产啤酒品牌,将自身定位在低端客户群体,凭借着“价廉量大”的竞争优势取胜。不论是口感、包装还是品牌影响力,都无法和进口啤酒相提并论。
年轻人是啤酒饮用的“主力军”,当目标客户群体发生需求变化时,企业所要做的,是适应这种变化,而非继续固守原有的市场。把战略重心转移到中高端啤酒产品上,加强中高端品牌的影响力,提升包括包装在内的产品综合品质,是当下啤酒企业所要做的事情。
其实,啤酒企业的市场,并不应“固步自封”于国内。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啤酒的市场竞争力长期落后,2013年我国出口啤酒24.9万千升,仅为当年啤酒产量的0.5%,尚不及德国巴伐利亚一州。海外市场是未来的蓝海,但只有将自身中高端品牌培育成功的啤酒企业,方能顺利地走出国门。
如果能够重新唤回“85后”和已成年的“90后”对啤酒的热爱,如果能成功开拓海外市场,那么,啤酒产业的竞争格局,还会只是一场难有赢家的“零和游戏”吗?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