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医疗生态”,这是张锐对自己最新思考的总结,而且囊括了春雨医生自2011年成立以来四年半时间里的全部实践。
本报记者 刘涌
实习记者 杨冰柯 林鸣 北京报道
张锐留给外界的印象变了。曾经在大小论坛上都能听到张锐讲述春雨医生的故事,而在进入2015年后,他几乎没有出席过任何大型活动。“沉默”的张锐在干什么?
初秋,仍然是在那间当年初创春雨医生的咖啡馆里,张锐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正在做的事,是打通春雨医生新医疗生态的“最后一公里”。“而且,我们的上市计划也提前了。”此时,张锐已不像在谈一个远景,而是一个已经排上日程的计划。
“医疗生态”,这是张锐对自己最新思考的总结,而且囊括了春雨医生自2011年成立以来四年半时间里的全部实践。
当移动互联网杀入医疗服务领域,它向所有与医疗相关的从业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医疗的未来。思考、讨论,与水涨船高的移动医疗投融资实践一样:如火如荼。但整个过程却显得艰难而纠结。
移动互联网在众多领域摧枯拉朽式的颠覆效果,让人们一度相信,医疗将很快发生质变。但面对医疗高度专业、高度管制的行业形态,弱小的移动医疗公司显得不堪一击。而放弃颠覆梦想转为附庸医疗之后,几乎所有的移动医疗公司又都遭遇了没有盈利模式的困境。
问题究竟出在哪儿?被认为代表着未来方向的互联网医疗,出路究竟在哪儿?而且,医疗和互联网究竟又是什么关系?
线上问诊链条完备?
在整个移动医疗的探索过程中,春雨医生几乎一直是处在各方关注焦点。起步早、规模大,是引起关注的重要原因。还有尤其不能忽略的是,春雨医生近乎眼花缭乱的实践探索,几乎让外界看不透甚至怀疑它的发展路径和方向。
春雨医生最早以医患关系切入移动医疗,从“轻问诊”起家。这种超轻的模式虽然被认为很难持久,但却凭借其对传统就医模式强烈改变而迅速积累了巨大的用户量。迄今,春雨医生平台上的用户已经达到8400万,医生34万,成为最大的互联网医疗平台。
从轻问诊开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春雨医生一直苦心经营着线上平台。其间,春雨医生先后推出轻问诊、春雨心境、疾病智能搜索、空中医院、尝试会员制服务等。在这一阶段,除了积累更多用户之外,春雨医生在模式上的突破并不明显。
但在2014年8月,春雨医生获得5000万美元C轮投资,成为当时移动医疗领域数额最大的一笔投资。那一年号称“移动医疗元年”,覆盖医疗服务各个环节的综合型、垂直型移动医疗公司层出不穷,而不看好春雨模式的声音也开始此起彼伏。
春雨医生依旧“我行我素”,融资后不久推出春雨医生6.0版本,上线EHR(即电子健康档案),并开放医疗咨询平台。进入2015年,春雨医生又以母婴为切入口,探索服务型电商。曾经这被认为是春雨医生商业化的尝试,但事实并非如此。
2015年6月,春雨医生推出私人医生服务,把整个线上服务推进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而私人医生服务对春雨整个后续的模式演变,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在战略层面,春雨是做医患关系,切入点是做轻问诊,然后第二个战略是推空中医院,把医生凸显出来,让医生跟用户直接联系,可以称作平台关系,第三个就是推出私人医生,建立医患之间的长期关系。”张锐此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曾谈到。
直到私人医生,春雨医生终于在线上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问诊平台。
在张锐看来,私人医生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把轻问诊时期,医生和患者之间一次性点对点的弱关系,变成了持续性服务的点对点的强关系。在这个改变的基础上,以数据为基础的健康管理、慢病管理都有了实现的可能。
产业链环绕“五环”医疗生态
不过,就在正式推出私人医生服务的同时,春雨医生正式宣布,在全国5个重点城市开设25家线下诊所。与私人医生相比,开设线下诊所在移动医疗领域更具有轰动性。人们纷纷质疑,这是否意味着整个线上服务探索的失败,而且春雨究竟能否胜任实体医疗的管理。
张锐对此的解释是,在实践当中,有70%左右的医疗服务能够通过线上解决,但还有30%的医疗服务必须通过线下解决。“服务就是这样,你帮他解决了问题,他不一定念你的好,而一旦你没有满足他的需求,他就一直记着你。”
直到此时,关于春雨模式的质疑几乎是前所未有的多。但在张锐看来那些声音基本不太值得回应,而且他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按照春雨医生设计的目标,今年年内,要有300家春雨诊所落地。“我做出来给他们看就是了嘛。”张锐笑了笑。
在推出线下诊所后,春雨医生又相继推出了涉足海外医疗的春雨国际、慢病管理的智能药箱,以及以智能电视为平台的客厅医疗三个项目。只是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三个项目是由一个全新的平台春风创投孵化的。
从最初的医患关系,到后来的医药电商、私人医生、海外医疗、慢病管理、线下诊所,在整个移动医疗朝着垂直细分领域探索时,春雨医生却把摊子越铺越大,几乎涉及了医疗服务的各个领域。张锐说,他未来甚至还有开医院的计划。
这些不断开辟的领域、不断进行的尝试,在有些质疑者看来是无奈的选择,是必须寻找到盈利点的焦虑。自信满满提前了上市计划的张锐显然不这么认为,可如此庞大的春雨医生,背后究竟是怎样的逻辑。尤其是,互联网究竟在医疗服务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对这个问题,张锐的回应是,重构医疗生态。在张锐看来,互联网医疗出现的根本作用,是改变传统的医疗生态。
“诊前、诊中、诊后这不叫产业链,这是服务链。产业链是什么?药品、医院、医生、患者、保险。任何国家的医疗产业链都是由这五个要素构成的。”在张锐看来,正是这五大要素构成了医疗生态。
在传统的医疗生态中,药品经过医院、医生后到达患者手中,并最终由保险支付,是个单线程的过程。而且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对于如何用药、如何检查,几乎没有控制能力。在商业保险发达的美国,已经有专门的机构帮助保险公司控制医疗行为。但即便如此,传统的医疗生态仍然是平面单线程的。
在张锐看来,互联网医疗的出现,则是把整个医疗服务变成了一个多维度的立体形式。
商业逻辑浮现商业保险板块
从初级的方面看,互联网医疗在线上可以简化服务环节,比如医患直接可以在线沟通,而药品也可以跳过大量流通环节,直接通过医生交给患者。当然,在线诊疗的进一步发展除了需要政策转变外,智能硬件的发展也是必须的。
进一步发展到线下,由于互联网医疗本身已经拥有了医生、患者,那么在线下所需要的就是医疗机构所提供场地、硬件基础设备。“所以,并不是我要付给医院钱,而是医院要用春雨的品牌,要向我们支付费用我们才会入驻。”张锐说。
很明显,对于未来的患者而言,通过互联网的帮助,就医将具有更多的方式和途径。在张锐看来,线上线下并不重要,而且也并不是非要做一个APP才能称得上移动医疗。互联网医疗真的作用是重构了整个医疗服务生态,它将医患、医院和药企同时纳入一个平台。
不过,在春雨医生目前的模式中,还有一个明显的缺口就是支付方——保险机构。而如果没有保险机构的参与,整个模式就将是空中楼阁,无论对患者、医生还是药企、医院,都将最终失去吸引力。
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分成两大块: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而格局上,基本医疗保险一家独大。而且,基本医保尽管资金压力增大,但控费方面显得积极性不足;而商业健康保险所占比重太小,几乎对医疗服务没有任何影响力。
“在控费方面,春雨的优势就在于我们手里掌握着大量关于医疗行为的数据。”张锐说,“而且,我们现在已经推出的私人医生服务,很大程度上已经具备了保险的性质。它就是帮助用户加强健康管理,来降低医疗费用。”
但就连张锐也承认的难点在于下线诊所的标准化管理。医疗服务很难标准化,但如果要控制医疗费用,标准化是必须要做的一步。
“我现在在做四件事情,第一是诊疗规范标准化,第二是控费管理体系,第三是地方财务运营体系,比如药品采购,第四是品牌管理。”张锐说,“开一家医院不难,难的是把这一整套体系做出来。”
关于春雨医生的“最后一公里”,张锐留了个悬念。从整个商业逻辑上看,保险机构是春雨医生必须要具备的一个环节,但究竟这个环节将以怎样的形式出现,这恐怕对整个移动医疗的发展都将具有重要影响。
作者:刘涌 杨冰柯 林鸣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