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报道 > 要闻快报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李嘉诚“高卖低买” 或为退休布局?

来源:财经综合报道 作者:中国经济周刊

  李嘉诚说,他每天都会检讨集团的投资和营运策略;生意规模大小及资产布局,视乎业务所在地区或国家的政经状况而决定。

  李嘉诚所建立起的庞大商业帝国旗下业务主要包括基建、零售、能源、电讯、地产、酒店及货柜码头等,遍及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在许多国家,他们

都是当地最大的投资者之一,例如在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荷兰、意大利等国。

  在内地和香港抛售资产后,李嘉诚转投欧洲。

  据经济学家郎咸平的统计,过去几年间,李嘉诚家族总共在海外投资了4000亿港元,绝大多数投资项目都在欧洲,以和记黄埔为例,2010年的时候,欧洲业务占总盈利的比例是19%,到2012年就上涨到了34%。

  而2015年长和中报显示,欧洲业务已经占到了EBIT(息税前利润)总额的53%,其中,仅在英国的业务就占了EBIT总额的36%。相比之下,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业务分别占了14%和5%。

  过去的几年,在欧洲,李嘉诚主要干了一件事——“收购英国”。

  从媒体的梳理来看,2010年,李嘉诚斥资91亿美元收购英国电网;2012年8月,长江基建等斥资77.53亿港元收购英国天然气供应商;2015年3月,和记黄埔决定以102.5亿英镑(约1183亿港元)收购西班牙电信旗下英国第二大移动电讯营运商O2,若完成此宗并购,和记黄埔将占有英国移动电讯约44%的市场,从而成为英国最大的移动电讯运营商。

  据媒体统计,李嘉诚的商业帝国在英国的投资已高达3900亿港元,包括3个港口、3家连锁店、1家移动运营商、1家铁路集团、1家区域电网公司、2家区域煤气公司、1家水务公司。在伦敦市区还有一个3500套住宅的楼盘开发项目。这些投资覆盖了英国约44%的移动电讯市场、25%的天然气供应市场、30%的供电以及约5%的供水市场。

  英国媒体惊呼,李嘉诚已“买下了英国”。事实上,李嘉诚财团对英国的经济与民生已具有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在欧洲大陆上,2013年,李嘉诚还分别以13亿欧元和97亿港元的巨额出资,拿下了奥地利3G通讯业务,以及荷兰最大废物转化能源公司AVR 35%的股权。

  李嘉诚此番对其商业帝国资产的全球布局,被概括为“脱亚入欧”。他认为,欧洲经济复苏迹象越见明显,而且欧洲各国本身亦拥有很完善的法律制度,因此给予中国内地及香港人不少投资机会。

  这个时机“抄底”欧洲确实能买到便宜又优质的资产。据悉,李嘉诚正在购买的英国电讯运营商O2,西班牙电信2006年购入该公司时斥资180亿英镑,如今,李嘉诚要支付的价格便宜了近80亿英镑。

  李嘉诚因为商业判断的精准被奉为“超人”乃至“先知”。而他越是被奉为“先知”,他的“脱亚入欧”越被解读为看跌中国市场。

  “脱亚入欧”后“买下英国”

  但李嘉诚公开表示,他对中国充满信心。

  事实上,自2012年以来,李嘉诚几乎每年都在年报中强调他对中央推动经济改革和调整转型的信心。

  香港某行业协会秘书长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认为,“作为一个成熟商业社会里的商人,李嘉诚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在巩固其家族的利益及在香港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他根据全球经济周期的影响来阶段性地调整自己的战略,以保护其家族产业,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商业行为。而这也只能代表李嘉诚自己。”他认为,舆论实在不必对此进行过度解读并因此而恐慌。

  李嘉诚自已则一直强调,“高卖低买本来就是正常的商业行为。”

  在上述香港某行业协会秘书长看来,许多年来,正是因为李嘉诚始终能够精准地判断出资产的升值空间,并因此果断地进行高卖低买,一定程度上,李嘉诚正发家于此,并成就了他庞大的商业帝国。

  20世纪50年代,李嘉诚靠塑胶花生意起家,正当长江塑胶厂逐渐成为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型塑胶花厂时,恰逢香港地产经历一场狂炒后一落千丈。李嘉诚决定“人弃我取”,用低价大量收购地皮和旧楼,在观塘、柴湾及黄竹坑等地兴建工厂大厦出租。三年后,房产价格急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

  70年代末开始,受回归预期的影响,英资开始部署撤离香港致股价萧条,李嘉诚以极其低廉的价格收购香港电灯、青洲英泥、和记黄埔等英资企业。其中,汇丰银行将总市值28.6亿港元的和记洋行以6.39亿港元出售予李嘉诚。1986年,受中东石油危机影响,全球油价暴跌,李嘉诚入股亏损的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并大举收购石油资产,在日后油价大涨时成为受益者。1989年后,外资从中国内地撤离,李嘉诚反其道而行之,进军内地开发房地产,日后获得超值的土地收益。

  这么多年来,李嘉诚高卖低买的商业眼光及运作能力令人赞叹不绝,以至于在李嘉诚的商业史中,外界并非没有过关于他究竟是精明的资产交易商还是企业创建者的辩论。

  上述香港某行业协会秘书长说,此次不过是他的又一轮高卖低买。“当然,李嘉诚的此番调整不只是高卖低买,更多的还是为他下一步退休做打算。”

  2012年5月,已届85岁高龄的李嘉诚对其产业做出接班安排:其长子李泽钜将接手,获得超过40%的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的股权,以及加拿大能源公司赫斯基35%的股权。

  随着李泽钜的掌权,其偏向国际化的投资风格也逐步显现。自2012年起,长江实业在年报中越来越强调其跨国综合企业之定位及全球化方针,积极于全球市场寻求优质投资机遇。

  如前所述,以李泽钜为主力的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过去数年间在欧洲市场的投资十分活跃,其业务涉足全球四大洲,业务涵盖能源、公路、水务、环保等多个领域,并已经成为英国最大的单一海外投资者。

  而无论是“抄底欧洲”还是迁册开曼群岛,其目的均为将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从香港公司变为更国际化的跨国集团。有分析认为,在国际市场开疆扩土以及将集团推向国际化,是李泽钜的主要成就,也符合李嘉诚对集团的长远设想。

  如今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重组为两家新的上市公司长和与长地,其中长和控股非房地产资产,长地则主营房地产业务,在外界看来,这一新的架构也让李泽钜接班变得更为简单,此举也将会带来诸如市场估值更高及更宽松的派息等财务上的效益。资产大重组和开曼群岛注册对李氏家族和股东利益也能较好维护。

  无法继承的政商关系

  李嘉诚的退位安排被认为是深谋远虑、高瞻远瞩的。外界揣摩其安排甚至兼顾了政商关系对其商业兴衰的影响。

  李嘉诚令人叹为观止的,除了他在商业上超人的禀赋之外,还有其处理政商关系时的长袖善舞。甚至,后者被认为是李嘉诚商业帝国的基石之一。

  无论是英殖民时代,还是香港回归之后,李嘉诚均与当局保持了良好的政商关系。

  在北京,李嘉诚曾多次受到过中央最高领导的接见,其中邓小平、江泽民曾多次单独接见李嘉诚。

  1992年,李嘉诚被国务院聘为香港事务顾问。在香港地区,他曾被委任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港事顾问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

  这样的政商资源,为李嘉诚带来了诸多商业上的便利,甚至构成了其资产的特殊组成。

  1989年,当外资企业纷纷从内地撤资的时候,李嘉诚大举进军中国内地市场,成为香港在中国内地的最大投资者。1992年底,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李嘉诚积极响应。据媒体报道,1993年,其内地项目已经占到了集团资产的四分之一。其中,最具标志性的项目是,他拿下了位于北京东长安街1号、占地10万平方米的绝佳地段,建成了亚洲最著名的商业建筑群之一的“东方广场”。

  之后20多年,李嘉诚在中国市场上获得了令人艳羡的商业成功,并从此长期居于华人世界的首富。

  李嘉诚其实也一直在有意培养两个儿子经营政商关系的能力。

  在公开的报道中可见,李嘉诚在两个儿子很小的时候,便已开始带他们出现在各种重要的政商会见场合。1986年,李嘉诚与加拿大官员会谈,李泽钜坐在一旁;1992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会见李嘉诚,出现在现场的,还有李泽钜和李泽楷;同年7月,新任港督彭定康受到长江实业的隆重欢迎,李泽钜和李泽楷也被父亲介绍给新总督。

  其长子李泽钜连续多届担任了全国政协常委。但据香港时事评论员、港澳问题专家冷夏的观察,经商做事循规蹈矩的李泽钜与香港政商界的关系比较和谐,但很难说有重要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外界认为,在对李嘉诚衣钵的继承中,最难的其实是政商关系的继承。

  无论是从遥远的历史,还是当下的现实看,政商关系都是一把双刃剑。李嘉诚们受惠于政商关系,但敏感的政商关系也可能是一颗不定时的炸弹,以至于他现在不得不割断这层联系。

  事实上,在过去的这些年,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在内地通过政商关系囤地坐等升值的致富模式也一度遭受舆论的诟病。《中国经济周刊》曾统计长江实业2005年在内地的29个项目,经过八九年的开发,有近2/3未完工。甚至,有的项目历时1/4个世纪仍未开发完。

  而在漫长的囤地岁月中,土地价格飞涨。

  依靠政商关系挣钱,一定程度上会抑制企业的创造力。这也让商业界在对李嘉诚的商业天赋顶礼膜拜的同时,对其经营政商关系的手段不以为然。

  在中国今天的商业社会里,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李嘉诚财富积累的路径。一些人认为,以地产、基建项目起家的李嘉诚,其致富缺乏现代性。

  甚至有人惋惜,李嘉诚确实创造了商业帝国,可他并没有创造出像苹果或微软那样伟大的公司。

  即使都曾作为华人首富,很多人也认为,李嘉诚对于中国未来的改变不如马云。马云所创造的商业帝国阿里巴巴,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交易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整个社会的互动方式。

  然而,这种评价多少有些苛刻和一厢情愿。

  李嘉诚旗下企业撤资路线图

  2013年8月

  30.3亿港元出售广州西城都荟广场项目。

  2013年10月

  89.56亿港元出售上海陆家嘴的东方汇经中心。

  2013年11月

  58.5亿港元出售位于香港新界的嘉湖银座购物中心。

  2014年1月

  重组电能实业,分拆港灯电力投资上市,集资约241亿港元,整个项目为电能实业带来527亿港元收益。

  2014年2月

  长江实业参股基金ARA以24.8亿元人民币出售南京国际金融中心大厦。

  2014年2月

  共7次抛售所持长园集团股票,共套现7亿元人民币。

  2014年3月

  和记黄埔旗下在新加坡的上市公司和记港口信托,减持亚洲货柜码头60%股权,套现最多24.72亿港元。

  2015年9月

  将电能实业并入注册地在百慕大群岛的长江基建,合并后更名为“长江基建实业”。

  2015年2月

  6.5亿港元卖出长江实业旗下的新加坡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2015年1月

  将长江实业、和记黄埔的地产及非地产业务划分开,重新组建长和及长地两家于开曼群岛注册的新公司。

  2014年8月

  和记黄埔宣布以38.2亿港元向泛海控股出售和记港陆(后更名为中泛控股)71.36%的股权。

  2014年8月

  ARA以2.5亿美元出售虹口区北外滩甲级写字楼盛邦国际大厦。

  2014年4月

  9.28亿美元抛售北京盈科中心。

  2014年3月

  向淡马锡出售零售旗舰屈臣氏24.95%的股权,涉及资金440亿港元。

business.sohu.com false 财经综合报道 https://www.ceweekly.cn/2015/1012/128783.shtml report 6245 李嘉诚说,他每天都会检讨集团的投资和营运策略;生意规模大小及资产布局,视乎业务所在地区或国家的政经状况而决定。李嘉诚所建立起的庞大商业帝国旗下业务主要包括基建、
(责任编辑:田欣鑫)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