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高宁治下,中粮成为一家跨国粮商,使中国第一次有了在国际农产品市场发挥影响力的自主平台,创造了历史。
受益央企整合资产滚雪球
宁高宁资产运作和把握时机的能力在中粮的历史上,特别 是运用市场手段实现规模的快速扩张,估计少有人能出其右。
2009年7月,中粮集团联手厚朴基金,投资61亿港币收购蒙牛公司20%股权。当时三聚氰胺风波几乎让蒙牛崩溃,中粮出手接盘蒙牛,不仅没有背上趁人之危的恶名,反而给人以雪中送炭的感激。
2014年,中粮收购来宝农业和尼德拉,也是两家处在经营的低谷时期,2015年12月,中粮以7.5亿美元收购来宝集团所持有的中粮来宝农业49%的股权,比此前收购51%的代价少了近一半,抄底能力可见一斑。
市场化的资产运作手段之外,央企的兼并整合让中粮做大更加如虎添翼。最近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中粮是央企整合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宁高宁
2004年,中国土畜并入中粮集团。
2006年,中谷粮油集团公司并入中粮集团。
2013年,中国华粮物流集团公司并入中粮集团。
2014年,中国华孚贸易发展集团公司整体并入中粮集团。
市场运作加上政策性的资产划转,宁高宁治下的中粮在资产规模上的扩张速度远超过往。
作者梳理的数据显示,1992年~2004年年底宁高宁任中粮董事长,13年的时间里,中粮资产从95亿元人民币增加到598亿元人民币,增长了5.29倍;宁高宁就任后,约11年的时间里,增产增长了6.64倍,达到2015年9月底的4570.96亿元人民币。
2004年年底 | 2015年9月 | ||
资产总额 | 598亿元 | 4570.96亿元 | |
资产增长倍数 | 5.29(与1992年比较) | 6.64 |
资产的高速增长使中粮拥有了与跨国粮商叫板的能力,中粮在大豆等油料作物的压榨能力、大米加工能力、小麦加工能力等指标上,不仅在国内大幅领先嘉吉、邦吉等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与市场第一的丰益国际也十分接近。
2004年年底 | 2015年6月底 | ||
油籽压榨能力 | 690万吨 | 1158万吨 | |
食用油精炼能力 | 160万吨 | 433万吨 | |
大米加工能力 | 无数据 | 244.5万吨 | |
小麦处理能力 | 100万吨 | 345.1万吨 |
家大业大了,但是盈利问题也随之而来。2008年以后,中国对小麦、水稻等主粮进行托市收购,收购价格整体连年上扬;对玉米、大豆等进行临时收储,收储价格也大幅高出国际市场价格,导致中国的粮食价格成为世界高地,从事加工业的企业,包括中粮在内,原料成本高企,盈利举步维艰。
中粮承担相当分量的政策性任务,拥有小麦、大米、玉米的进口配额,由于国内外巨大的价格差,拥有进口配额等同于坐地生财。
2015年12月,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与泰国商业部外贸厅厅长Mrs Duangporn Rodphaya在曼谷签署了100万吨泰国大米进口合同。泰国米当时的出口均价折合约2400元/吨,比国内晚籼米要便宜近1600元/吨。利润的想象空间极大,让很多粮油圈人士包括地方粮油国企羡慕不已。
在政府补贴上,中粮也是主要的受益者之一。2014年,中粮集团获得的政府补贴达到39.43亿元,数额之巨不少企业望尘莫及。
政策性的业务带来的收益和补贴,毕竟只是小头,粮油加工还得看市场。国内粮食政策性收储形成的稻强米弱、麦强面弱局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粮无力破解,其他企业也没有良法应对,加上海外收购的资产接收整合需要时间,使中粮的盈利状况有恶化的迹象。
2004年底,宁高宁刚接手中粮时,中粮的净利润约10亿元人民币,到2014年底,尽管资产滚雪球般扩大到近2500亿元,利润仅有9.8亿元。截止到2015年9月的九个月时间里,中粮变成亏损3.56亿元。
2004年底 | 2014年底 | 2015年9月 | |||
收入(亿元) | 445.84 | 2496.9 | 3307.31 | ||
净利润(亿元) | 10.04 | 9.79 | -3.56 |
宁高宁的接任者赵双连来自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储粮基本上是政策性业务,如何让中粮成为一个盈利的公司,使盈利规模与资产规模相匹配,这个任务对于赵双连相信极具挑战性。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