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两百多年说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的阿基米德,绝对想不到,杠杆原理在两千多年后成了解决中国经济痼疾的一剂药方。
经过了若干年的高速增长,当下的中国经济愈发显现出“营养过剩”的弊端。一方面房地产库存过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达71853万平方米,创下历史新高;另一方面产能过剩,2015年大宗商品相关的电力、煤炭、钢铁、石化加工、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主要行业大都存在25%-30%的过剩产能,而产能过剩的直接后果就是产品价格大幅下跌,这在钢铁和煤炭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
而眼下要解决这两个“过剩”,似乎都离不开杠杆。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中国2016年的五个主要任务,包括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在去产能、去库存之外,紧随其后的便是去杠杆。但“去杠杆”不等同于简单地“降杠杆”,去杠杆不能一刀切,这是由我国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决定的。
以房地产行业为例,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部分地方政府已经习惯了依赖土地来获取政府利益、创造政绩,这就给去库存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尤其是在地方债务日益膨胀的情况下。因此,去杠杆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如果说土地抵押方面要“去杠杆”的话,拉动消费者购房方面,自去年以来则一直在“加杠杆”。以公积金为例,不仅前后四次降低贷款利率,减轻购房者还贷负担,甚至放宽公积金提取条件,惠及租房职工,这些都是很好的佐证。
不仅如此,2日,央行与银监会又联合发布调整个人住房贷款政策,将非“限购”城市居民家庭首次购买普通住房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降至两成。这是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化解过剩产能和房地产去库存后,政府出台的首个对购房者利好的信贷措施,同时对于购房者来说也是在加杠杆。
房地产库存是中国房地产发展的病灶,去库存正是刮骨疗伤之举。面对7亿多平方米的库存,不仅要进行供给侧改革,需求侧的配合也必不可少,增加购房者的个人杠杆就是在房地产市场的需求端上做文章。
如果说去库存尚可适当地“加杠杆”,去产能则必须要“降杠杆”。因为处在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往往是金融链条的重要节点,企业负债攀升的下一步很可能会是局部性、地方性甚至系统性、全国性的金融风险。
自2008年以后,我们一直在大幅度增加杠杆。但随着经济增速放缓,未来可能将在较长时期内经历一个降杠杆和去产能的过程。限制对产能过剩产业贷款、抬高产能过剩企业发债门槛等是去杠杆的主要方式,也是控制产能过剩行业债务危机的必要措施。
经济增速有升有降,杠杆也有加有减,动用组合拳,才能打好复杂形势下中国经济的攻坚战。来源北京商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