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认为产权交易全国一体化不宜草率从事。 统一产权交易市场暂无进展,科技部酝酿技术产权交易全国联网 新三板仍在“水中望月” 十六大报告中关于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的论述令全国各地的产权交易所再次感到春意盎然。事实上,近两年主板市场持续走弱,创业板市场又迟迟没有下文,各地的产权交易市场已成为疲软的资本市场中的一大亮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科技企业和创业企业的技术产权交易额持续增长,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在2002年的交易额就已经突破1000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100%。 而随着产权交易规模的扩大,各地的产权交易所也期盼信息的共享,期待全国统一的产权交易法规尽快出台,将产权交易进行合理定位,最终实现统一市场。 在长江流域产权交易共同市场和北方共同市场建立后,广州、深圳和珠海等珠三角地区的产权交易所老总就在本周齐聚一堂,商讨整合珠三角资源的大事。 业界称不宜操之过急 去年底,曾有不知出处的消息说,证券业协会计划将全国的产权交易所酝酿合并为新三板市场。并言之凿凿的说首批上市的企业有300家,还计划采取全流通的方式。虽然此消息随后被证券业协会的负责人以“从来没有听说过”而否定了,但还是令市场对产权交易所向三板的过渡产生无限憧憬。 但事实上,始自5年前国家对产权交易所严格规定的“不搞柜台交易、不搞拆细交易、不搞连续交易”的准则,客观上就限制了产权交易的参与者不可能像股票市场上那样,1股股票持有者与1万股股票持有人一样,都可以参与竞价。不能拆细和连续竞价,这就是现产权交易所和所谓的“三板”的本质区别。而且由于国家并没有放开除主板市场之外的其他股权交易市场,所以任何产权交易所如果胆敢声称自己具有三板的性质,倒很可能难逃被“砍头”的命运。 业界权威否认新三板传言 而业内人士也认为由产权交易所过渡到三板不能操之过急。上海产权交易所总裁张海龙说,现在产权交易价通过协议达成的在90%以上。因为产权交易标的是多样的,每次都不同,所以交易的流动性和投资人的参与度就很低。再加上买卖双方数量极不对称,卖家与买家的比例在20比1到50比1之间。这样,配对撮合成交的可能性就很小。连找到一个买家都很不容易,竞价从何谈起?所以协议价格占到绝大多数。 广州产权交易所的总经理李正希也对记者表示,相对于放开式的证券市场所面对的是社会公众,甚至包括一些中小股民,产权交易所面向的仍然是实业家,因为产权交易所交易的标的是非标准化的,因此不可能将之拆细出售。 他还认为,产权交易所目前是国有资产转让的一个主要通道,而国有资产的退出要从行政手段过渡为市场行为,牵涉到债务问题、社会问题、劳资问题等等,在国有企业仍以内部改制为主的情况下,要让国有资产寻求社会投资者接手仍有待时日。 因此,李正希认为交易所的整合必须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在国有资产都还是条块分割、分级管理的情况下,即使买方市场统一了,卖方市场也未能跟上节奏。 技术产权交易私下突破 在产权交易所受制于各地法规和国企改制时,科技部旗下的近五十家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技术产权交易所却有些等不及了。科技部中国技术市场管理促进中心毛建军副主任曾经透露,科技部正在着手制定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发展的执行方案。该方案最重要的内容是,考虑将全国10多个技术产权交易所进行联网,成为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初级资本市场。 股份制专家刘纪鹏认为,发展场外交易市场,应该是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典型的中小资本市场。 而武汉光谷技术产权交易所甚至已经开始插足股份拆细的禁区。产权“拆细”交易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提高流动性,降低风险,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光谷技术产权交易所目前把最小的交易单位定为1%的企业股权,其在5月份开通的“孵化企业产权电子交易系统”据称能够通过互联网实现企业产权的远程和本地实时报价交易及清算。“这还只是一个环节,交易合约的标准化、信息披露的及时化也非常重要。”交易所的人士介绍说。 “全国性二板市场迟迟不开显然已经钳制了风险投资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允许地方的技术产权交易机构做一些曲线救国式的探索,未必是坏事。”中国人民大学证券研究所刘曼红教授说。“美国的纳斯达克实际上也是从许多地方性的场外交易市场(OTC)发育起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