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财证券目前正在与云南省政府合作,为整个云南省的资本运作设计全面的方案”,11月28日,湘财证券北京办事处里,堪称资本运作高手的湘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放松地坐在沙发上,和记者聊起了有关他们与云南合作的一些情况。 一直到今年为止,云南省GDP增速连续7年下滑,省长白恩培在为此而蹙紧眉头时,也找出了其中的结———省内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业绩的严重下滑。为了找出解决这个困局的方案,他们找来了湘财证券作为云南省资本运作的顾问,期望找到一种更佳的方案对云南的国有资产进行战略重组。 大型国企急盼救星 翻开今年的上市公司中报,我们可以看出,云南18家上市公司只有云大科技、云南白药和景谷林业等少数几家公司的业绩尚可,而其他大部分公司处于尴尬地位。 尤其是已经连续三年亏损的昆百大更是如此,被戴上ST的帽子后的他们欲罢不能,急切盼望外部资本的注入进行资本重组,用业内人士的说法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尽管号称在2001年年底已经完成资产重组,华夏西部投资有限公司也吸纳昆明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和昆明百货大楼自身的股份,持有26.9%的股权,成为昆百大的第一大股东,但是,由于昆百大为多家公司做担保,而今,这些公司的破产也将昆百大带入寒冬,5个多亿的债务尽数转嫁到了昆百大这个可怜的替罪羊身上,注册资本仅有7000多万的华夏西部自然无回天之力让其东山再起。时至如今,昆百大旗下的百大房地产在世博园的热卖明星楼盘,竟也落得一个借力政府出面,由银行买单全盘拿下的结果。更让昆百大丢尽面子的是就这样的明星楼盘还只能还上一个本金,银行已经在政府的劝说下放弃了债务的利息。 当然,昆百大只是云南一个比较突出的案例。在整个云南省,18家上市公司、18家进入辅导待上市的公司,7家大型国企,都是云南省较好的企业。 斩断七年之痒:解开云南GDP增速连续下滑之结 从全省经济发展来看,云南省尽管不富裕,但却是全国国营企业占比重最高的省份,民营资本渗透性不强;云南省经济并不发达,但却是全国少数几个税收最高的省份。这两个有趣的现象不难让人看出,远离东部的云南与资本市场的距离同样不近,说明市场的发育程度很低。 为解开云南GDP增速连续下滑之结,日前,云南省政府与湘财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资本运作顾问协议书,通过该项协议,湘财证券这家名列全国十大券商第七位的综合类证券公司正式成为云南省政府的资本运作顾问,将协助云南省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重点培育一批能够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协助云南省国有大型新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规范的企业股份制改造,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协助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转换经营机制,同时,协助云南省国有中小企业全面放开搞活,提高经济效益。 随着改革的深化,地方政府的财政从行政性财政向经营性财政转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具有实质性操作含义,融资和理财成为地方政府经营性财政的两大主题。各个地方政府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到企业重组中,以政府的特殊身份吸引外来投资者,自己也逐渐成为重组的主体。负责此次湘财证券与云南省政府合作的省长助理李新华提出,国有资本要有进有退,该退的要退出。 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 在经过两个月的对云南省整个经济框架调研和分析后,金岩石认为,云南省作为中国的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虽然资源丰富,但是缺少资源整合。企业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企业的平均利润竟然不到5万元钱,虽然很多企业把资本运作、并购、重组作为主导,但是国企分散程度严重,本可以迅速集中的国企所有权并没有集中到一起去,在同一所有制条件下,出现了大量分散的中小型企业,市场被分割出很多层面。 云南国企究竟是否有成功重组的可能,业内人士分析,由于国企占主导,就同时也意味着市场发展的空间开阔,民营企业的发育不完全,从而会吸引更多的民营企业去挖掘这块中国市场经济的处女地。 凸显云南的优势,让云南的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这才是重组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山水资源造就了云南的潜力,但是,18家上市公司恰恰与云南的山水没有任何关系,云南真正本土的资源并没有被开发;全国二分之一的花卉市场是云南的,但是云南在花卉上不赚钱,到最后真正赚钱的是分销系统,是物流系统。云南铝业看来有利可图,可是,我们从财务报表看见的却是生产一吨铝所得到的税前利润仅仅为200元人民币,典型的高投入、低产出使得资源本身并没有通过市场获得应有的价值。 如何打开这块处女地,寻找并发现云南可转换的资源,从而将其转换为政府决策,这是云南经济加速发展面临的问题。加速转化使这些资源进入市场,为引进外部资本创造条件,云南经济就可进一步起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