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周前四个交易日的市场走势看,为略有下倾的平台整理,上方的20及30日均线对股指构成了明显的压制,而成交量则处于极度萎缩状态,市场明显缺乏投资者的参与热情。
显然,目前市场的政策面和投资者的心理面正处于一种相互矛盾的状态中。一方面,管理层出于维护市场的需要,希望市场保持相对平稳,但另一方面,投资者对后市的发展缺乏足够的信心,对管理层的一些举措反应明显冷淡。反应到盘中,就是我们目前看到的交投低迷的僵持状态。以上周的一则信息为例,证监会主席周小川在“第二届中国证券市场国际研讨会”上表示“在重视发展国内机构投资者的同时,也应高度关注和重视外国机构投资者(QFII)在发展中国家的作用”。QFII有别于QDII及CDR(中国预托存证)的地方在于,前者是放外资进来,后两者是放内资出去。从这一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近一段时间内地资本市场低迷大大降低QDII推出的可能性之后,引进外资的QFII正逐渐趋于升温。那么,市场为何又不买账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做个简单的比喻,把内地资本市场比做“长白山上的天池”,把以香港、美国为代表的境外资本市场比做“大海”。“天池”的位置要高出海平面许多,如果两者之间放开,那么高处“天池”里的“水”(资金)肯定就会流向低处的“大海”!结果就将是大陆资本市场的崩溃。而实行QFII则好比是让“大海”里的水流到“天池”里。会吗?如果有一台超级“水泵”(这“水泵”应该就是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加大马力不断地抽水,“海水”反流到“天池”还是有可能的。事实的情况是并不存在这样的“水泵”(中国资本市场的平均市盈率是境外资本市场的3倍还多),那么QFII实施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这也就难怪投资者会没有反应了。
从一个比较长期的角度出发,要吸引外资流入,正确的做法就应该是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进而提高股票的投资价值。只要上市公司的质量真正提高了,不需要人为引导,境外的“海水”自然会争先恐后流进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