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周宏发自上海
“随着QFII的推出,如果要投资中国证券市场的话,我们更希望投资ETF这样的指数产品。”巴克莱国际投资管理公司(BGI)顾问、ETF创始人内森·莫斯特11月29日在上海表示。“ETF全称是交易所买卖基金,简单地说就是在交易所买卖的指数化开放式基金”,作为全球最大的指数化产品管理人之一,巴克莱国际投资管理公司(BGI)的想法显然代表了不少外资机构的意图。
关注指数产品的并不只外资机构。11月29日有关ETF的研讨吸引了国内诸多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投资机构以及新华富时这样的指数编制公司。
新华富时总经理朱闪向记者表示,由新华富时和国内一家基金公司在共同设计ETF产品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进展,与有关部门也进行了有效的沟通。但考虑到市场等诸多因素,ETF产品今年获批已无可能。
投资目标
“对我们而言,投资中国证券市场就是看好中国。然而市场里并没有一个名为中国的股票供我们投资。中国证券市场的指数成为我们的投资目标。”莫斯特这样认为。
巴克莱国际投资北亚分公司总经理何文略也表示,外资以QFII身份进入中国市场,目的是分享中国证券市场的增长,而不是某个股票的价差。“现在阻止外资机构进入A股市场主要是两个因素。过高的市盈率和如何选择股票。”采取指数化的投资将是外资机构解决选股问题的主要方法。
ETF是机构进行指数化投资的较好选择。由于相对低的投资成本(无申购赎回费用)、高度透明的投资组合(每日公布),兼具开放式和封闭式基金特点(实时交易、几乎无折价)、以及税收上的优势。ETF正日益受到机构投资者的青睐。
“如果中国推出ETF,无疑将推动QFII制度下外资机构的入市步伐。同时,它也会推动整个证券市场更加理性、更有效率。”有统计显示,75%的投资者表示买卖基金作长线投资。
解决之道
不仅是机构,整个市场在日益关注ETF。“今年10月份,美国ETF的总规模已经达到了1000亿美元。由于产品逐步受到关注,(ETF的规模)在大跌的市道里,仍旧保持增长。”莫斯特介绍。
在亚洲ETF也取得了成功,韩国今年10月24日刚刚推出的由BGI与三星证券、道富银行与LG发起的两个ETF产品交投活跃,日平均换手率超过8%,跻身市场最活跃品种之列。日本、香港等地ETF也发展迅速。
但在中国,ETF的发起设立过程并不符合相关法规的规定。此外,美国ETF的成功依赖的是专营特定证券经纪加上做市商的持续推广和维护。而中国采取的是电子对盘的交易方式,没有特定经纪和做市商。ETF的做空机制在中国也没有实施。
“我个人看法是,在中国推行全功能的ETF产品,几年内都不具备政策条件。
更有可能的是未来推出一个现有政策框架内的ETF产品。”朱闪认为。“ETF之父”莫斯特则表示,尽管做市商制度和做空机制会使得ETF更成功,但没有两者,ETF也应该能够运作起来。
“而一旦有了这个品种在运作,市场的想象力将为它的运用拓宽空间。”何文略认为。在香港,ETF被用来解决1997年政府护盘时买入的巨额持股。而在日本,ETF则用来化解公司间的交叉持股。或许未来,它会为中国股权分裂的市场提供一条解决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