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胶价呼声日高沪胶面临震荡
中国证券报:针对目前天然橡胶价格猛涨的形势,日前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向政府有关部门发出紧急呼吁,吁请国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胶价的过度上涨。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在报告中建议,在已经公布的2003年85万吨天然橡胶进口配额的基础上,再适当增加天然橡胶进口配额;适时下调进口天然橡胶关税。由于进口胶价的带动,国内天然橡胶价格也上涨到12000元/吨以上,远远超过农场的赢利水平,下调关税不会对农场产生大的影响,同时国际市场高价位也不会对进口关税税额产生大的影响;合理动用国内储备,抑制和缓解胶价的过度上涨,充分发挥储备胶的作用。
简评:正象市场普遍预料的那样,针对目前天然橡胶价格猛涨的形势,日前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已经向政府有关部门发出紧急呼吁,吁请国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胶价的过度上涨。此前,天胶期货市场的表现就层引起市场普遍的关注,近来期货市场由于天然胶的异常火爆表现再次吸引了各方关注的目光,1个半月主力合约7次涨停板报收,1月份成交量同比增长15658.52%,期价已经超出现价的价差过大。若这种高价差现象是价格发现的结果,那幺则意味着现价仍然有较大的上涨空间。橡胶业协会的报告尽管并未提及期货市场,但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关系不言而喻。从昨日沪胶市场表现看,成交非常活跃,但已经显现主力正在逐步平仓离场的迹象。若管理当局出面平抑天胶价格,相信沪胶将会面临更加激烈的震荡。
03年一期记账式国债冷清的原因
证券时报:2003年记账式(一期)国债昨日在交易所市场内分销时并未受到投资者追捧。行情显示,绝大部分以100.00元成交,山西证券与国联证券甚至以低于面值的价格分销本期国债。较低的成交量也显示,投资者购买较为谨慎。据了解,本期国债2.66%的利率并不具有较大吸引力是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凭证式国债、上海久事等企业债券的发行也分流了一定的资金。
简评:2003年记账式(一期)国债昨日在交易所市场内分销时场面冷淡,大多贴近面值成交,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几个。一是本期国债与相同利率期限结构券种的收益率水平基本一致,因此并没有引起市场普遍的关注,这一点从利率招标的情况就可见一斑。第二,投资人对国债的需求正在逐步趋于理性,2002年底国债发行流标的情况相信投资人并未淡忘。第三,年内企业债发行会有新的拓展,对投资人而言这无疑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暂时观望为主也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上市公司投资国债背后有玄机
香港商报:近两年,由于股票市场持续低迷,委托理财普遍遭遇寒流,于是,去年上半年,不少上市公司又加入了国债投资行列。可是,近期一些公司的公告却表明,上市公司国债投资也有风险。前日,上港集箱(相关,行情)公告,公司于去年分三次购入21国债(10)1.47亿元,并与西南证券某营业部签署了为期一年的国债托管合同。但今年,尽管公司多次催促,该营业部一直无法出具去年年底的资金对账单。日前,公司已委托法律顾问向西南证券发出有关律师函,但也未接到书面答复。
简评:有迹象表明,遭遇委托理财寒流的上市公司并未放弃在资本市场获得超额利润的努力。2002年参与国债投资的上市公司并不在少数。从投资收益的情况看,国债投资也存在较大的风险,甚至部分公司亏损严重。事实上,国债投资失误造成的损失是非常有限的,即便是2002六月间介入,下半年离场浮亏也不会超过4?5%,更何况最高点买进,最低点2卖出的几率几乎为零,更何况这些委托理财是由专家的“专家”来理财?熟悉资本市场资金运用渠道的专业人士都熟知这样一个资金流通渠道,那就是相当多的企业通过委托形式签定合约投资于固定收益券种,受托人通过回购拆借资金进入股票市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2001年以来上市公司委托理财损失惨重,倍受各方诟病。因此进入2002年,委托理财大多以投资国债的面目出现,同时在私下通过回购等其他方式迂回进入证券市场。
搜狐财经刊登此文并不代表搜狐财经赞同其观点,搜狐财经仅仅出于保证投资者知情权而刊登此文。
本文是搜狐网站独家稿件,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搜狐财经征稿启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