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保监会正式签发了《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取消的第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目录的通知》,取消了58项行政审批项目,该通知本月在保监会的网站上公布。此事引起业界普遍关注。“这是保监会给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提前送上的一份新年‘大礼’。”一位业内人士评价说。 “合并”“松绑”双管齐下后续政策紧跟出台 这份正在被广为传阅的通知,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保监会要逐步放开对保险公司的行为监管。从总体上看,此次取消的审批项目大体分为“合并”和“松绑”两种情况。以取消“保险代理机构变更业务范围审批”等核心项目为例,虽其形式上被取消了,但其审批过程被合并到了“保险代理机构设立”的环节中;而项目中取消与机动车辆的保险证有关的一些审批,就明显属于“松绑”行为。此外,一些必审项目也尽量向“核准、备案”等低层级审批转变。 从内容上看,保监会要从几方面进行改革:首先是取消了地震险的法定分保审批和对法定分保再保险公司指定的行政审批,对境外保险代表机构升级为分支机构的程序也进行了简化,省去了不少中间环节;其次,对于保险公司纯商业行为,保监会也尝试“放权”,加大其市场化运作程度。比如,取消了财产保险公司成立、变更和撤消共保集团的备案审批,保险公司关联交易审批、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合并的审批等。 但是最受关注的要属直接关系保险资金运用途径及其灵活性的最后六项:其中《保险公司投资证券投资基金资格审批》和《保险公司投资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比例核定》两项赫然在目,甚至引起了“保险资金有可能大规模进入基金市场”的猜测。 “此次取消的只是一事一批的行政程序。”保监会法制法规处的一位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反复强调。他告诉记者,为了防止管理脱节,保监会正在抓紧研究审批项目取消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他同时透露,为了做好有关工作的后续监管和衔接,“细则”不久便将出台。 头顶“三座山”,保险公司赢利能力受到挑战 业界人士普遍认为,保监会给保险公司取消58项行政审批项目真正原因,是近几年来保险公司的赢利能力受到极大挑战。 “中国保险公司的头上顶着三座山。”新华保险公司一位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一座是持续走低的存款利率,另一座是不断攀升的运营成本,还有一座就是推出投资类险种后带来的资金运作压力。”该人士介绍,随着央行近年来连续7次降息,寿险公司累计形成了较大的利差损,致使部分寿险公司陷入严重的系统风险。财险公司偿付能力及收益能力也面临潜在危机。而随着保险公司竞争加剧,运营成本也一路升高。导致利差损窟窿越来越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然而最让保险公司郁闷的还是这第三座大山。1999年平安投资连结保险等投资类险种陆续问世之后,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受到了空前的重视。投资类险种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其投资功能,因此投资收益率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着这类产品的生命力。而因为受政策的限制,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狭窄,投资收益率受到相当的影响。投资类保险的市场前景受到怀疑。对于去年夏天由投资连接险而引发的那场信任危机,至今许多保险公司都记忆犹新。 “保险公司赢利能力不强,影响到了新保险产品的开发和推出。新产品的匮乏将导致保险公司造血功能的弱化,反过来影响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形成恶性循环。”平安保险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分析说,投资类产品在西方已成为主流险种,在国内也将成为潮流。如果放开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提高其运做能力,将开发出投资类险种的巨大增长潜力。 保险资金运用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保险公司赢利能力这一说法得到保监会的默认。保监会官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承认,虽然保险资金的运用是保监会监管的重点项目,但是帮助保险公司寻找盈利空间是保监会关注的核心内容。关键在于保险公司“松绑”后活动筋骨,应该在合法的前提下。 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书记艾孙麟认为,保监会对保险公司和保险机构的行为规范将逐步弱化。“当然前提是这些公司和机构有法律意识和自控能力,会自觉地依法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