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日《亚洲华尔街日报》撰文指出,在过去五年,中国在世人的眼中,已经从一个出售低级产品的农民经济体转型为一个能生产数码影碟机和手机的国度,更不用说,它在半导体和生物科技领域的知名度正不断提高。
中国会否成为世界大工厂?
其它亚洲国家认为这一世界廉价劳动力最多的国家正在迅速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并对此感到恐惧。几乎没有国家可以在劳动成本方面与中国竞争。随着外资涌入中国具有现代化设施的沿海地区,人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可以生产出任何产品,而且价格更便宜。如何阻止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工厂?它的邻国如何与它竞争?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要做到这两点是不可能的。那么,现在亚洲邻国决策者应该让出出口市场及开始寻找其它出路吗?投资者应该从亚洲其它地区撤资吗?尽管有人如此大肆宣传,但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证据显示,中国制造业的崛起,目前尚是另一个伟大的“中国神话”。这里有三项事实可供考虑。
首先,中国仍远未从一个低工资市场跃入世界的高附加值产品市场。作为一个劳动力富余的发展中国家,它出口轻工业低级产品同时进口高级产品和原材料。中国百分之七十的出口是服装、玩具、塑料制品等低级产品。然而,它的百分之八十五进口是资本密集型的机械设备、电子产品和与自然资源相关的商品。
其次,中国不只出售商品,它也买入国外产品,这对亚洲生产实际上是一大支持。事实上,中国的进口与出口同步增长,即使在顶峰时期的一九九八年,中国的贸易顺差也没有超出全球贸易总额的千分之五。相反,日本八十年代的贸易盈余超过全球贸易总额的百分之二。
第三,令人意外的是,没有证据说明中国这一低劳动成本生产国的崛起损害亚洲和其它地区的经济。日本和美国输入的中国产品仍不到它们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一点五,他们对中国产品出口的抱怨似乎脱离实际。
世界因为有中国而日子好过
总而言之,基本经济原则告诉我们,贸易并非是一场得失游戏,它实质上是一个双赢的过程。每一个国家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使世界各地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和更便宜的商品。这种结果是,世界因为有中国而日子好过。中国的邻国应该保持最大的开放和灵活性来欢迎这些挑战,而不是因为另一名选手加入赛事而退出赛场。(摘译自八月十五日《亚洲华尔街日报》)文:乔纳森·安德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