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杨斌事件
第一篇:杨斌的政治经济
第二篇:杨斌的片断与细节
第三篇:75亿元:杨斌资产结构分析
第四篇:欧亚农业:P股神话的破灭?
最后的新闻发布会
“我记得那次记者招待会的场景--现在想起来还是非常不真实。我也看过其他国际贵宾走进会场的样子,不过,当国际新贵的39岁的南京人杨斌走入现场时,我立刻想到了《赌神》等影片里老大进场的经典场景。”
这样的记者招待会,最后一次举行,是在10月3日,“比较接近中午的上午”。大约二十多位外国记者,比较多的是韩国与日本记者,参与了这次新闻发布会。一位此次招待会的参与者后来回忆说,“当时看不出杨斌有什么异样”。而变化就在此刻发生。记者们刚从荷兰村的会议室出来,即有着便服者上前向他们出示警察身份,直接而明确地表示:“此次新闻发布会非法”。比较随后发生的种种事件,这位参与者承认,“他们的行动显然有着意识直接传递了一层信息,那就是:(事态)严重!”
第二天,也即10月4日,中新社的报道说:“(杨斌)凌晨5点被当地公安机关依法传唤”,“下午,沈阳市公安机关根据行政执法部门移送的荷兰籍华人杨斌及其相关企业涉嫌犯罪的问题,依法对杨斌立案侦察并执行监视居住。”
突变的事件,可能只让当时在场的记者和不在场的其他人感觉突然。那位最后一次招待会的参与者当天下午便与荷兰村里的朋友联络,得到的答案是,“三天前这里就有了很多这样的人。”显然,这一状况,“很难说杨斌毫不知情”,但他仍然没有取消10月3日的招待会,对此可以想象出的解释是:“第一,(杨斌)非常自信;第二,追求冲突的戏剧性”。
身份考察
更准确地说,在这场用荷兰语对话的尝试中,当事一方只听到一句半荷兰语。
“你现在还能讲荷兰语吗?”
“一点点。”
“你现在每年回荷兰几次?”
“两……次。”
对话的尝试者、一位荷兰女士告诉记者,在荷兰语里,量词“次”稍稍特别。
而当时的场景是,杨斌需要求助她才可以说出完整的“两次”。自然,随后的对话变回了汉语。“当然仅仅凭此对话,你并不能确认他就不可以在荷兰读书与经商,”荷兰女士说,“在荷兰,如果你很精通英语,也可以上学,大多数荷兰人也通英语。”
有意思的是,在杨斌自己作为主信息渠道发布的报道内容里,他被描述为“精通英语、荷兰语和比利时语”。比利时语是什么?那位荷兰女士解释说:“比利时北部讲荷兰语,南部讲法语。比利时语?可能是带有荷兰味的法语吧?”
比起这种稍显戏谑的花边细节,韩国记者要严肃的多,他们对照杨斌的介绍,径直将电话打到杨自称求学的荷兰莱顿大学,得到的答复是:“莱顿大学所有的资料保密。”但另外一个通道查询得回的信息:“可以肯定的是,莱顿大学从来没有一位出生于1963年、姓杨的人在这里上过学。”还有一可以求证的人物叫Tony Saich,一位国际关系教授,现在美国哈佛大学教书--杨斌自称是他的学生。有意思的是,那位接受记者采访的荷兰女士碰巧认识这位教授,他们曾在欧洲同一所大学,当然一方是学生另一方是教师。“我问过Tony Saich,他说他认识杨斌,但杨不是他的学生。”
Tony Saich与杨斌的认识,与杨当时的身份和后来取得荷兰国籍有关。比较多的倾向认为,杨取得荷兰国籍的方式相对特殊。
寻找肯定性答案的困难并不仅是国籍问题,杨斌当年如何获得留学机会,至少是境外媒体关注的内容,有一个答案是“当年(1987年)卖掉了自己的房产去了荷兰”。一个孤儿,在80年代拥有的房产,非中国大陆人士可能都无法进行准确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