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和李洪峰悄然离去、华帝创始人重新掌权,广东的民营企业在探索企业产权改革的路上可谓步履艰难。国内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企业———皇明集团总裁黄鸣(以下简称黄),从辞职下海伊始,就一直深谙掌握产权对于一个企业家的重要。与珠三角的企业家相比,黄鸣在产权改革上走的是一条更为谨慎的改革之路。他不迷信上市能解决企业发展问题,他说,“我绝不轻易稀释自己的股份。”
不控股我就不干
记者:企业要第二次创业,两权分离进而股份制改造好像是必由之路,你怎么处理这一问题?
黄:我也遇到企业家们普遍遇到的难题。我原先在科研单位工作,后来迷上了太阳能,就从单位借了5万元,办了一个公司,当时也没想到什么产权。可公司越做越大,就遇到了问题。因为自主权太小,处理各种关系挺头痛。我跟领导说,要产权改造。
记者:当时你要多少股份?
黄:30%,不控股。但单位领导不同意,后来反复谈判,我答应承担了其他公司的100万元债务,才拿到企业的所有权,成了彻底的民营企业。这以后,公司就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从几百万到去年产值过3亿。
股份制改造要慎重
记者:企业做大了,就要引进新的管理团队,通常的做法是给人家股份,创始人的股份会稀释;如果上市了,还有可能会失去控股权。
黄:对此我很谨慎,绝不轻易稀释自己的股份。去年皇明集团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但我没搞什么认股权证,我给员工股份准备金,到年终根据他们的业绩按高于银行利息拿分红,买房子时还可兑换成现金,员工们挺欢迎。
记者:股份制改造后是不是想尽快上市?
黄:这点我倒不急。我们企业发展到现在一直不缺资金,靠自己积累。现在国内许多企业都急着上市圈笔钱,可实际上,从股市上拿到钱代价并不低。
记者:可不给他们股份,如何留住他们?
黄:股份只是一方面,最关键是要让他们觉得你的企业有没有前途。
记者:听说皇明这几年也引进了不少人才,可从广东一些企业的经历看,如何解决创始人与职业经理人的信任问题挺难的。
黄:中国目前还没形成理性的职业经理人队伍。职业经理人能不能融进自己的企业,创始人看得最清楚。
记者:你现在扮演的是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角色,这会不会影响企业的科学决策?从企业做大的角度看,你是不是觉得创始人退出是必然?
黄:双重角色有时会给企业运行带来风险,比如你的决策如何受到更广泛的监督。我们也正建立一套完整的决策班子和领导机构。创始人何时退,和管理团队如何交接,这要等保障体系完善了、整个信任度建立起来了,才能一步步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