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WTO的规则,石油勘探和开采权是不开放的,这对国内三大石化巨头的上游业务有利。中国加入WTO对石化工业的竞争格局影响深远,特别是下游产业,正在构建新的竞争格局。
我国入世后,每吨进口原油取消16元的关税,对进口原油加工的企业有利;但是,我国从1998年起,国家强制取消了汽油和柴油的进口,入世后,进口肯定要放开。国外的炼油成品比国内有一定的质量和成本优势,会对中小炼油厂形成冲击。当然,对于中国的大型炼油厂比如镇海炼油来说,影响会间接一些,关闭小炼厂有可能使产能向大厂集中。
入世后进口成品油仍然有配额管理,直到2006年才完全取消,这当中有个缓冲期。2002年的进口成品油配额是2200万吨,其中1740万吨是国营贸易量,就是由两大石油集团专营的国营贸易,另外460万吨是非国营贸易量。有消息指2002年成品油配额分配中柴油是200--300万吨,460万吨非国营贸易量将全部用于燃料油进口,因此,我们可以推断,柴油进口与否和进口多少由两大石化集团决定,要么进口部分柴油,使国内的汽油供需平衡,要么不进口柴油,国内汽油供大于求,通过出口消化。这主要是由生产指标----柴汽比决定的,因此进口配额不会对汽柴油构成冲击。从长远看,大炼油厂也必须在有限的保护期内降低成本,提高油品的质量档次,增加品种,以增强竞争力。
入世后汽油关税从9%下降到5%,但关税对价格的影响不是很明显,我国汽柴油价格主要随着国际市场波动,主要盯住新加坡成品油市场,在参考价格构成中也有部分纽约和鹿特丹市场的价格权重。因此,炼油业的景气与否与国内和国际的需求状况有关,表现出典型的周期行业特征。
对于化工产品而言,价格一直是放开、与国际接轨的。虽然,化工产品关税下降,但是,由于原来通过各种不规范途径避开关税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化工品的数量比较大,使实际关税低于名义关税。因此,仅仅降关税因素的影响未必有一般人想象的那么大。化工业的风险最主要来自于化工产品的价格受到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左右,目前亚太地区是供过于求,同时还面临来自中东国家化工产品的竞争(原料成本低),还有来自采用不正当竞争手段,如倾销和利用来料加工逃税等的影响更多一些。最重要的是中国产品的质量和品种上与外国产品有很大的差距,比如产品的差别化率低,产品排号少,高端缺乏等,这才是真正的差距。
另外,我国入世后,3年开放零售市场,5年开放批发市场。加油站就是零售市场的最主要的部分。两大集团2000年曾大举收购加油站,既反映了两大集团之间的竞争,又是中国石油企业为了抵抗外商进入零售领域的一种防御手段,因为,掌握了足够的加油站,那么产品的销售就由保证。目前,两大集团采用与外方合资的方式,设立新的加油站,广布网点的策略。在全国的加油站中还有大部分不在两大石油集团控制之下,它们有可能在中国开放零售市场后成为外资收购的对象。因此,在成品油批发和零售环节两大集团还面临竞争,但是,两大集团还控制了中国绝大部份的输油管道和储油设施,外商也采取与两大集团合作的策略。
|